清朝幾次派人去構和招降。構和前提跟我們明天提的政策是一樣的——一國兩製,隻要台灣奉大清正朔,剃髮、換衣、改元。剃髮不消解釋;改元就是用大清年號,彆永曆××年了,得是康熙××年;換衣就是把你的長衫脫下來,換成我們的馬褂。就這三個前提,隻要承諾,鄭氏子孫世守台灣,朝廷不派兵,不收稅,不派員辦理。
戚繼光這小我牛到甚麼程度?他祖上建立明朝有功,世襲山東省煙台市城防司令,他17歲就擔負了這個職務,登州衛都批示僉事。他站在城牆上瞭望大海、心潮彭湃:“雲護牙鑒滿,星寒寶劍橫。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你封我當官我不感覺歡暢,隻要國度穩定、四海安寧我才爽。朝廷一看,滿足你的要求,你不是情願抗倭嗎,你去吧!18歲還冇成人宣誓,就以參將銜赴浙江抗倭。第一仗就給戚繼光上了一課,三千明軍對陣八百倭寇,倭寇衝來,明軍一鬨而散,就剩戚繼光一小我了。三千人就像跟倭寇說好了似的,1、2、三,閃!把戚繼光一人撂那兒了。戚繼光從速爬上一塊巨石,連發三箭,射死三名倭酋,倭寇散去。這傢夥不好惹,彆理他,散吧。
自打鄭和下西洋今後,朝廷規定寸板不得下海。你不下海,彆人來了。誰來了?日本人,當時候叫倭寇。
鄭勝利收回台灣後,半年就病死了,兒子鄭經繼位。鄭經給清朝上表,願照朝鮮、越南等本國例,稱臣進貢,說白了就是要搞台獨。因為台灣是中國國土,跟朝鮮、越南不一樣。朝鮮、越南在汗青上也是中國國土,但畢竟很早就已經分出去了。朝鮮在漢朝分出去的,越南在五代十國就分出去了,是既成究竟。但台灣不可,你要遵循朝鮮、越南等本國例,稱臣進貢,朝廷是不能接管的,既然談不通就隻能打了。
台灣收回來以後,大多數清廷官員主張放棄。把島上的漢人全遷回大陸,其他民族愛如何著如何著,自生自滅,不要阿誰處所,蠻荒之地,不值得管。大多數大臣是這個建議,另有大臣主張租給荷蘭,一年十萬兩銀子,那鄭勝利可就白乾了。隻要施琅力排眾議,果斷要求對台灣停止統領。台灣為東南七省流派,如果台灣不保,則東南危矣,東南又是朝廷財務支出的首要來源,東南不保,國本擺盪。最後聖祖天子點頭,說台灣定則海疆定,海疆定則東南定,東南定則天下大定,以是台灣不能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