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曆史挺靠譜1:袁騰飛講中國史上_07. 百家爭鳴,科技發展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他的學說有兩個特性:第一,樸實辯證法;第二,有為。政治上主張有為,有為好不好?老子為甚麼主張有為?有為甚麼樣?誰有為?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春秋五霸這些人有為,戰國七雄、商鞅變法這幫人有為,有為的成果是生靈塗炭,烽火比年。老子看到這類環境,提出我們應當有為。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來往。如許的狀況最好,人與人之間冇有了戰役。老子但願退回到原始社會,他熟諳不到將來有共產主義社會,他隻能熟諳到我們如何才氣製止這類悲劇戰役,以是就倡導有為,同時他以為人必然要適應天然,天然就是天道。老子的《品德經》,上來第一句話就是“道可道,非常道”。我說不清到底是甚麼東西,我隻能強名之曰道,按我們的事理講,道就是天然。道生一,平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誇大的就是天人合一。他以為國度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而道最大。道纔有天,天賦有王,王是萬人之主,還遠不如道,那麼淺顯百姓就更加要適應天然規律。

除了思惟外,孔子在教誨上也功勞斐然,突破了學在官府的環境,使布衣有受教誨的機遇。我們現在講本質教誨,冇有教不會的門生,隻要不會教的教員,你不能用一種體例講授,不能千篇一概。最早孔賢人就是這類主張,孔子平生3000弟子,72賢人,它這3000弟子內裡,春秋最大的跟他差個五六歲,最小的比他孫子都小。他從爺爺教到孫子,不能用一種體例,以是當然是因材施教。那會兒冇有招考,孔賢人絕對是搞本質教誨的。好多教誨思惟對明天都很有鑒戒意義,我們現在一寫教誨論文,動輒蘇霍姆林斯基說,或者杜威說,還不如先研討一下孔賢人如何說的。

儒家的另一名代表是荀子,主張製天命而用之。當代畏天,因為當時天然科學知識有限。人們把山崩、海嘯、地動、日蝕、月蝕都看作是上天的獎懲,以是荀子提出操縱天然來改革天然。厥後有人把這類思惟生長到極致,叫人定勝天。這個是不成能的,你勝不了天,該地動就得地動,地動完了這個處所就廢了,得遷走。你說你能克服天然,還在那兒建個都會,持續震,服了吧?千萬彆說人定勝天,要不然霸王也不會彆姬,但能夠操縱天然規律來為群眾辦事。

明天更不該該誇大人定勝天的思惟,因為這是非常可駭的,如果過分開辟,就會遭到天然的獎懲。舉一個最簡樸的例子,長城是中國農牧業的天然分邊界,我們老祖宗很明智,長城以北的地是不能耕作的,隻能放牧,風吹草低見牛羊。現在呢?風不吹都能瞥見黃鼠狼。哪兒另有草原?就因為耐久耕作形成了粉碎,我就不信邪我偏種,種的成果是糧食不長,草也不生,變成荒涼了。北京乾嗎老刮沙塵暴?因為長城那邊變成荒涼了。孟子說過,不以端方,不能成周遭。人都要有端方,何況天然?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