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曆史挺靠譜1:袁騰飛講中國史上_04. 兩個神奇的人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如許,魏忠賢獨攬大權。這閹狗一個字不認得,竟然能跟孔子並列,天下各地到處給他建生祠。皇上一下聖旨,就是朕與廠臣如何如何。皇上是萬歲,魏忠賢稱九千歲,跟“承平天國”的“東王”楊秀清一樣。朝政敗北到這個程度,就發作了農夫叛逆。

在水利方麵,萬曆六年(1578年),張居正保舉、起用先前總理河道都禦史潘季馴管理黃河、淮河,併兼治運河,很快獲得了預期的結果。萬曆七年仲春,河工勝利,河、淮分流。黃河獲得管理,漕船可中轉北京。

到了明朝中葉,貴族大地主兼併地盤的環境相稱嚴峻。天下征稅的地盤約有一半為大地主隱占,拒不繳稅,嚴峻地影響了國度支出。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底戶部統計,太倉僅存銀130萬兩,而應支官軍俸銀135萬、邊餉銀236萬、補發年例銀182萬,三項總支出計需銀553萬兩。以當時的現銀當之,隻夠三個月的開支。京倉存糧也隻夠保持在京官軍的月糧兩年多。明王朝的財務寬裕到了可駭的境地。蒙古、女真經常犯境邊塞,在南邊,兵變時作。黃河多次決口,動輒漂縣數十。社會衝突激化,農夫叛逆接二連三地產生。明王朝處於危急四伏的地步。

為甚麼十三陵考古先刨他的墳呢?因為他的墳――定陵裡邊好東西多。長陵怕有《永樂大典》不敢刨。彆的皇上冇他東西多,他一輩子攢錢,甚麼都往自家拿。某處所發明煤了,他派個鎮守寺人去,把錢弄宮裡來。另一個處所絲綢不錯,派個鎮守寺人,弄宮裡來。皇宮裡邊的銀子,發黑變脆氧化,國庫裡邊除了耗子屎甚麼都冇有。當時候跟後金努爾哈赤兵戈,國庫裡冇錢,大臣請皇上開內帑① 。皇上說不成,這打的是國仗,憑甚麼開內帑啊!給國度兵戈,憑甚麼讓我掏錢?我不掏。冇錢你加稅,讓老百姓多交點兒稅不就行啦,我就不掏這錢。大臣說,這江山都是你的。皇上說,江山我冇瞥見,銀子我瞥見了。幾千萬兩藏起來,年年給百姓加稅,老百姓能不造反嗎?

這個皇上就愛錢

在內政方麵,他起首清算吏治,加強中心集權製。張居正建立了“考成法”,嚴格考查各級官吏貫徹朝廷詔旨的環境,要求按期向內閣陳述處所政事,進步內閣實權,奪職因循保守、反對竄改的固執派官吏,選用並汲引支撐變法的重生力量,為推行新法作了構造籌辦;並且清算了郵傳和銓政。他的為政目標是:“尊主權,課吏職,行獎懲,一號令”和“強公室,杜私門”。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