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當然不能白收的,寺人也是宮裡的老麻雀了,天然懂端方的,收好銀餅後寺人笑道:“陛下本日表情尚可,夙起與太真妃娘娘一同逛了禦花圃,奴婢遠遠跟著,還聽到陛下笑了幾聲,表情想必不錯。”
李隆基見殿外一隊軍人手中捧著很多禮品,不由不測道:“內裡是何物?”
“他碰到甚麼費事了?”
李隆基淡淡地嗯了一聲,道:“從長安一起回蜀州,路上風土民情如何?”
李光弼一愣,接著呸了一聲,笑罵道:“我臉皮不如你厚,張不開嘴乞貸。”
頓了頓,李隆基又問道:“傳聞你前些日回了蜀州故鄉?”
李光弼哈哈一笑,卻避而不答,反倒是高低打量了顧青一番,道:“傳聞此戰你也受傷了?傷那裡了?嚴峻嗎?”
李隆基仍然笑得很開朗,不得不說,李隆基的內心固然很陰暗,但在對待臣下時的態度倒是非常可圈可點的,讓人涓滴發覺不出貳內心深處陰霾的一麵,不管與任何人來往都是非常陽光開暢,彷彿老友相聚普通隨和,像極了常常來家裡串門的隔壁鄰居王大爺。
“是。那是一夥不明來路的宵小,幸虧宋根生在青城縣行仁善之政,被治下子民戀慕,世人合力抵當之下,宵小皆被平滅,算是有驚無險。”
“陛下本日還召見了甚麼人嗎?”顧青持續問道。
李隆基悠悠道:“顧青,當著朕的麵欺君,可知是何罪名?”
說著楊貴妃回身搖著李隆基的胳膊撒嬌:“妾的話可說出去了,將來顧青若再為三郎立了新功,三郎可必然要給顧青升官呀,不然妾可就冇麵子了。”
顧青倉猝道:“回陛下,臣剛從蜀州回京,想到貴妃娘娘也是蜀州人,因而便在蜀州采辦了一些本地特產,回長安獻給陛下和貴妃娘娘,以解娘娘之鄉愁。”
做完了這些,顧青便氣定神閒坐在院子裡,等著宮裡的寺人宣召。
顧青眨眼笑道:“敢問黃門郎,陛下本日表情如何?”
那是無數新鮮的生命在與仇敵血戰之時,宋根生耗經心血寫出來的奏疏,它應當是亂世的警鐘,不該該是期間最後的悲鳴。
顧青恍然,這才合適邏輯,不然一個皇子養那麼多死士,並且就在天子的眼皮子底下,這事如何都不成能輕饒,刺殺縣令的事且先不提,擅自豢養死士這事兒濟王在他親爹麵前就很難解釋清楚。
“未曾召見彆人,但陛下下旨給東宮賜了一份禦食,並著人傳旨,令東宮殿下勤讀聖賢書,不成懶惰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