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美國已答應菲律賓自治獨立,但附加了一個時候表。現在日本連時候表都冇有,立馬就承諾可覺得之免費贖身。
但是羅斯福承諾的並不是現在,而是將來。美援完整淪為空頭支票,島上彈藥和食品的耗損卻在與日俱增。因難堪忍饑渴,多數兵士隻能靠采食甘蔗充饑。
菲軍尚未組建勝利,日軍就打過來了。處於國破家亡的關頭,奎鬆不堪其憂,而讓他備受刺激的,還是收聽美國的播送發言。他能夠較著聽出來,美國當局最體貼的始終是歐洲戰役而不是與日本人的戰役,與之呼應的,則是這邊美援不見蹤跡,那邊軍器源源不竭地被運往大西洋此岸。
實在,在西南承平洋的盟軍各個疆場中,巴丹已經算是一枝獨秀,其他處所冇有一個不處於風聲鶴唳當中,新加坡更是岌岌可危。
麥克阿瑟聽到此過後大吃一驚,倉猝停止勸說,但在奎鬆解釋其寫信的本意以後,就不再吱聲了。
統統這些都另有體例降服,難以降服的是疾病的困擾。叢林中少不了蚊蟲叮咬,恰好撤退時,記得帶蚊帳的人又很少。耐久的營養平衡,使得人們的體質和對疾病的抵當才氣都自但是然地減弱,瘧疾由此開端風行,而能醫治瘧疾的殊效藥奎寧眼看就要用完了。
菲律賓此前一向自以為是美國的“女兒”,兩邊親得不得了。可到了危難關頭,這類乾係彷彿生分了。給奎鬆的感受是,美國用人朝前,不消人朝後,唸完經就解聘和尚,美滿是過河拆橋啊。
奎鬆因而給羅斯福寫了封信,信中他建議美國宣佈菲律賓獨立,以後菲律賓將在交際上持中立政策,同時閉幕本身的軍隊。如許一來,日美兩國軍隊就都能夠撤走了。
奎鬆的潛台詞是,日子每天過,如何過不是過,強國之間打鬥,為甚麼非要把我們菲律賓夾在中間當捐軀品?對不起,不陪你們玩兒了!
打擊新加坡的,是厥後被稱為“馬來西亞之虎”的山下奉文。
到這個境地,還說美國用心要丟棄菲律賓彷彿有些過分,說實在的,羅斯福不是不想停止援助,而是在日軍的狠惡打擊和封堵下,援助物質實在是過不去。
麥克阿瑟必定地說:“我想不成能。除非你能在十年內每年拿出五百萬美圓,組建一支具有相稱範圍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