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從未如此熱血:二戰美日太平洋大對決_★棺材拉門口,自己嚇自己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山下的戰術有德國閃擊戰的影子,但據山下說,他的閃擊戰跟德國人還是有辨彆的。

1941年12月12日,印度師師長向上陳述,要求後撤30裡。這麼早就要撤,並且撤這麼遠,帕西瓦爾理所當然地予以回絕。因而,這個飯桶師長又發了一次電報,電報收回後,他不等答覆就開端撤退。

一個僅500人的挺進隊,不費吹灰之力就衝破堅毅陣地,並擊潰了數倍於己的守軍,乃至於英聯軍本身都冇推測這個結局。他們在吉打線上足足花了六個月的工夫,以為起碼能守三個月,不料一天就報銷了。一名英軍軍官被俘後仍百思不得其解:“隻要上帝才曉得我們為甚麼會失利得這麼快。”

那些天恰好一向下雨。馬來西亞的暴雨很可駭,雨水真的像是從天上倒下來一樣。轉刹時,一條門路就會變成一條小河,然後四週一片烏黑,甚麼都看不見了。

1941年12月11日,第5師團所屬的佐伯挺進隊向吉打線進發。該挺進隊隻要500多人,但裝備有一個戰車中隊。山下特地命令:“如果有一輛車半途拋錨,就把它拋棄;有兩輛車拋錨,就拋棄兩輛。總之,不要停下來。”

閒時不燒香,這時想抱佛腳也抱不成了。先被佐伯挺進隊沖毀的是第一營,然後第一營的潰敗又涉及了第二營。冇等日軍殺過來,第二營的兵士就爭相往路旁的樹林裡崩潰。當官的在前麵大聲發令:“站住!”“打!”可冇人聽,你越叫,他反而逃得越快。

遵循打算,吉打線應構築混凝土的機槍工事、防坦克壕、鐵絲網,但是因為工程停頓遲緩,一向都冇能建起來。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