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12日,印度師師長向上陳述,要求後撤30裡。這麼早就要撤,並且撤這麼遠,帕西瓦爾理所當然地予以回絕。因而,這個飯桶師長又發了一次電報,電報收回後,他不等答覆就開端撤退。
山下第一個要“鑽”的是吉打線。吉打是從宋卡通往馬來西亞國土的交通要道,由第11印度師駐防。這個師包含三個旅,此中除了有兩個營的英軍外,剩下的滿是印度兵。
1941年12月11日,第5師團所屬的佐伯挺進隊向吉打線進發。該挺進隊隻要500多人,但裝備有一個戰車中隊。山下特地命令:“如果有一輛車半途拋錨,就把它拋棄;有兩輛車拋錨,就拋棄兩輛。總之,不要停下來。”
閒時不燒香,這時想抱佛腳也抱不成了。先被佐伯挺進隊沖毀的是第一營,然後第一營的潰敗又涉及了第二營。冇等日軍殺過來,第二營的兵士就爭相往路旁的樹林裡崩潰。當官的在前麵大聲發令:“站住!”“打!”可冇人聽,你越叫,他反而逃得越快。
吉打四周有一座飛翔場,曾遭到過日機的突襲轟炸。而後就不竭傳播謊言,說日軍要在那邊空降傘兵,每次一聽到訛傳,印度兵就四周亂跑。
第二天早上一看,三個旅內裡,一個旅隻剩600人,一個旅冇了一半,儲存最完整的是有英軍在內的阿誰旅,但也喪失了整整一個營。
遵循打算,吉打線應構築混凝土的機槍工事、防坦克壕、鐵絲網,但是因為工程停頓遲緩,一向都冇能建起來。
德國閃擊戰是從中心揳入敵陣,然後從兩翼迂迴停止包抄。山下不要求主攻軍隊包抄,他們隻須從公路上往前硬鑽便能夠,包抄的任務,山下交給了後續軍隊。
帳篷裡的印度兵聽到炮聲,有走出來看的。日軍坦克便用機槍停止掃射,打得印度兵屍積如山。
印度兵的練習質量較差,“軍官與兵士的連合認識幾近即是零”,更要命的是,他們的作戰意誌也極其虧弱。
本來,兵士全躲在橡膠林中的帳篷裡避雨呢。開在最前麵的坦克射出第一炮,以此為信號,戰車中隊的十輛坦克一齊開仗,用坦克炮將內裡的炮和車輛十足予以擊毀。
大多數印度兵都冇見過坦克長甚麼模樣,比之於機槍槍彈,他們更害怕這類怪裡怪氣的鐵傢夥,一時候驚駭萬分,有的趴在泥土上膜拜,有的把鞋都跑掉了,隻恨爹孃少生了兩隻腳。
隻要少數英國兵見過世麵,還曉得先把槍握在手裡,但淺顯槍支又打不了坦克,最後也隻能跟著印度兵一塊兒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