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此次進軍平壤,耽羅政權可謂是傾儘儘力,其他商貿線路上的船隻緊縮到了最低限度,總算湊出了一支77艘船的龐大船隊,護航則由四支艦隊兩兩輪換承擔――就是這麼一個空前的範圍,要把統統職員和物質全數運達都要跑三趟,風向順得話也得兩個多月。
但楚凡卻不擔憂,他信賴這些經曆過寧遠兵變又在瀛洲城下隧道戰中建立了殊勳的一團老兵們即便有所波折,也能從江華島滿身而退;而殘暴實戰的磨練,將把這支複遼軍的老根柢砥礪成一把最鋒銳的尖刀――至於光海君,能救出來當然最好,救不出來也無大礙;他不過就是朝鮮新王廷的一麵幌子罷了,冇有他莫非就不能經略朝鮮了?
並且隻要此次行動完成了,哪怕隻是勉強完成了,就意味著複遼軍海軍已經成為了超出這個期間的存在――非論是如日中天的荷蘭水兵還是正在崛起的大英帝國水兵,目前都冇有才氣構造幾千人遠征登岸!
現在楚凡的部下裡,能達到這個程度的,也就是宋獻策、劉仲文、陳尚仁、李國助等寥寥數人,不但都是方麵大員,更都是側重於軍務,也就是說政務方麵的人才極度貧乏――這不耽羅政權固然幾個首要的部分都搭起了架子開端運轉了,可耽羅王廷方麵卻因為宋獻策忙著參謀部的事兒臨時停滯了下來。
沉悶的海螺聲響徹禾北川的河口,船埠上金鳳號船尾那龐大的石錨緩緩暴露了水麵,整艘船也如同春花綻放般伸開了潔白的船帆,在南風的吹拂下,龐大的船身漸漸分開了木棧道。
“嗚~~嘟~~”
“公子,孺子營已經調集好了,就等您訪問了。”
豆豆口中的孺子營是楚凡前段時候命令提拔的,都是年紀在12到15歲的漢家兒郎,統共有42人;此中大多數都是遼東的孤兒,隻要少數幾個是牛島工匠們的後輩和特彆聰明的宋人後嗣;他們都是孫和鬥保舉上來的各個書院的門生,固然進入書院時候有長有短,可都表示出了各種過人之處――有的讀書識字極有天賦,一目十行、過目不忘,遵循孫和鬥的說法就是天生的讀書種子,如果放在大明都是有但願考秀才落第的;有的則是對於實學有著異乎平常的興趣,要麼算學極佳,要麼對物理化學一點就通,這些人都是孫和鬥眼中的寶貝疙瘩;另有幾個則一心想要參軍,想方設法從老兵們那邊學各種戰役技能。
攻占南浦城也還罷了,這後勤運輸倒是對方纔建立的耽羅政權一個龐大的磨練――算上先遣隊,一團和勤王軍總計將近六千人,所需的糧草、彈藥、騾馬乃至被服帳篷等等作戰物質堆成了小山;這麼多人和物質要通過千裡海疆運送到大同江口,其他且不說,一個護航安排,一個運輸調劑,那都是這個期間的報酬所未聞的,要不是楚凡時候提點,這運輸打算即便出來了,後勤部估計也隻要拿著乾瞪眼標份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