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也!”
鄒奭搖了點頭:“並非魏公子牟,他現在尚在大梁,我所說的另有其人。祭酒可傳聞過上個月秦國攻趙,趙求救於齊,齊王要趙國以長安君入齊為質,方肯出兵互助一事?”
以是他當年就毫不包涵地攻訐公孫龍的做法,是“惑於用名以亂名”!以為名家為了本身的私利,不但冇法把名實題目說清楚,反而越來越使淺顯人利誘混亂。
“祭酒!好久不見!”
鄒奭天然清楚,恰是荀況返來後,與魯仲連一同進諫齊王田法章,壓服安平君田單,才使得一片廢墟的稷放學宮重新開張,現在勉強規複了一些疇昔的元氣。也因為荀子年紀最長,學問最博識,因而他便被持續三次推舉為稷放學宮的祭酒,一乾就是十多年。
當時的公孫龍與荀子一番駁辯後難以獲得共鳴,遂不歡而散,荀子留在齊國稷下,公孫龍則活動於燕、趙,很有些涇渭清楚的意味。
鄒奭哈哈大笑:“孔子尚且被兩小兒辯日難倒,更何況公孫龍?”
……
二人一席話,聽得那跟在荀況前麵青年人麵前一亮,本來此人就是在稷放學宮久負盛名,雜采陰陽家鄒衍和黃老學說,自成一派的鄒奭!
荀況皺眉,固然他與公孫龍同為趙國人,也是二三十年的老瞭解了,但二人實在談不上和睦,其一是脾氣分歧,公孫龍的抵賴和荀子一貫鬆散的治學態度背道而馳。
鄒奭則道:“齊地再熱,還能熱過楚地?祭酒此番入楚,一去便是月餘,不知所為何事?”
四月中旬的一天傍晚,有一名穿絲佩玉戴高冠的中年人早早在憩趾亭內閒坐,他一邊單手捧著一冊竹簡,卻有些心不在焉,眼睛卻不時瞥向橋上,似是在等甚麼人。
荀況道:“莫非是魏公子牟?”
鄒奭笑道:“吾等也非常詫異,平常名家之人來稷下,多數是要四周惹是生非,最後招致公憤,群起而攻之之下將其擯除。現在公孫龍卻如此循分,吾等也不難為他,任他留居。不過據人說,他經常進入臨淄,去拜見一名公子,公孫龍此番大非常態,恐怕與他有關。”
他彌補道:“在此之前,孔子的六世孫孔穿剛被公孫龍幾句話黜敗,公孫龍來稷下,很能夠與長安君有關!”
被稱為“鄒子”的中年人卻有幾分風趣,笑道:“祭酒切勿再稱我鄒子了,不曉得的人,總把我與家叔混合,我鄒奭(shì)不過是拾家叔牙慧,雜采他的九州五行之說加進本身的文章裡,豈敢冒領鄒子之名?還是稱呼我的字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