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布希・克雷布(George Crabbe,1754-1832),英國墨客,以描述中等階層和勞動階層的實際主義敘事詩聞名,其代表作有敘事詩《村落》(Village)和詩集《市鎮》(Borough)等。
[25]法國大反動產生於1789年至1799年,對歐洲的影響極其深遠,它標記取君主製、封建製和羅馬上帝教在歐洲的式微,以及民主製和民族主義的鼓起,以是下文說“很多墨客唱起新的歌曲”。
[46]代爾夫特(Delft)是荷蘭都會,在鹿特丹以北、海牙以南,汗青上以出產高品格的青花瓷器聞名。
[43]詹姆斯・阿博特・麥克尼爾・惠斯勒(James Abbott McNeill Whistler,1834-1903),客籍美國,在俄羅斯長大,曾遊學法國,成年後首要餬口在倫敦,是19世紀聞名的藝術家,主張“為藝術而藝術”。
[7]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1603),1558年即位,是英格蘭都鐸王朝的末代君主,因畢生未婚,又稱“處女女王”(Virgin Queen)。
[42]聖詹姆斯公園(St James Park)位於倫敦市中間,鄰近白金漢宮,和綠園相接。陸軍和水兵百貨公司處在泰晤士河與該公園之間。
[6]沃爾特・雷利(Walter Raleigh,1554-1618),英國探險家、作家和墨客,曾前後多次帶領遠征隊,到北美洲和南美洲尋覓殖民的機遇。傳說他曾經解下本身的披風,擋住路上的泥濘,以免路過的伊麗莎白一世弄臟鞋子,並由此獲得女王的賞識,厥後在兼併愛爾蘭時建功,一度成為寵臣。
[11]馬克・安東尼(Mark Anthony,前83-前30)是古羅馬政治家和軍事家,羅馬共和國統帥蓋烏斯・儒略・愷撒的得力乾將;克婁巴特拉(Cleopatra,前69-前30),古埃及托勒密王朝末代女王,俗稱“埃及豔後”,與愷撒育有一子。愷撒在公元前44年遇刺,厥後馬克・安東尼和愷撒的繼子屋大維爭奪權位,獲得克婁巴特拉的經濟支撐,兩人育有二子一女。厥後屋大維攻破埃及,安東尼和克婁巴特拉雙雙他殺。這兩人的故事在西方近乎家喻戶曉,被歸納成很多文藝作品,此中最聞名的是莎士比亞在1607年擺佈創作的悲劇《安東尼和克婁巴特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