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期間有四弩:夾弩、瘦弩、唐弩和大弩。夾弩、瘦弩較簡便,發射速率快,多用於攻守城壘;唐弩、大弩是強弩,射程雖遠,但發射速率較慢,多用於車戰和野戰。
劍的招式是以劈、砍、崩、撩、格、洗、截、刺、攪、壓、掛、雲等為主。它的特性是剛柔相濟、吞吐自如,飄灑輕巧,健旺美好,正如拳諺所描述的“劍似飛鳳”,由此可知其妙。
諸葛亮在蜀時,曾製造一種連弩,稱為元戎,弩箭用鐵製,長八寸,將十枝箭放在一個弩槽裡,扣一次板機,便可由箭孔向外射出一枝,弩槽中的箭隨即又落下一枝入箭膛上,再上弦,又可持續射出。(技擊論集P164)
漢朝劍術已甚精備,鬥劍中顯現了技藝成就的深淺。曹丕《典論?自敘》:“餘又學擊劍,閱師多矣,四方之法各彆,唯京師為善。桓、靈之間,有虎賁王越善斯術,稱於京師。河南史阿言昔與越遊,具得其法,餘從阿學精熟。嘗與平虜將軍劉勳、奮威將軍鄧展等共飲,宿聞展善有手臂,曉五兵,又稱其能白手入白刃。餘與論劍很久,謂將軍不法也,餘顧嘗好之,又得善術,因求與餘對。時酒酣耳熱,方食芊蔗,便覺得杖,下殿數交,三中其臂,擺佈大笑。展意不平,庋更加上。餘言吾法急屬,難相中麵,故齊臂耳。展言願複一交,餘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因偽深進,展果尋前,餘卻腳?,正截其顙,坐中驚視。餘還坐,笑曰:昔陽慶使淳於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術,今餘亦願鄧將軍捐棄故伎,更受要道也。”一坐儘歡。(《三國誌?魏書?文帝紀》裴鬆注引)這段有聲有色的記錄,反應了當時劍術的高超和鬥劍風的昌隆。
漢劉熙《釋名?釋兵》:弩,怒也,有執怒也。其柄曰臂,似人臂也。鉤弦者曰牙,似齒牙也。牙外曰郭,為牙之規郭也。下曰縣刀,其形然也。含括之口曰機,言如機之巧也,亦言如流派之樞機開闔有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