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後逆襲記[重生]_第030章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35.茅盾的《蝕》三部曲:《幻滅》,《擺盪》,《尋求》。

湖畔詩社以寫□□情詩聞名。

郭沫若的第一本詩集《女神》出版於1921年8月,以極新的內容與情勢,開一代詩風,可謂中國當代新詩的奠定之作。

46.30年代在上海都會讀者群中流行一時的新感受派,是第二代海派。新感受派小說是中國最完整的一支當代派小說。這個新感受派小說期間,上接20年代末張資平,葉靈鳳等的□□小說的餘續,下聯40年代以張愛玲為代表的滬港市民傳奇,它是海派承上啟下及首要的一個階段。新感受派小說之“新”在於第一次用當代人的目光來打量上海,用一種新異的當代的情勢來表達這個東方多數會的城與人的□□。

“當代文學”便是用當代文學說話與文學情勢,表達當代中國人的思惟,豪情,心機的文學。

43.丁玲是“五四”今後第二代善寫女性並始終持女性態度的作家。她以第一個反動女作家的姿勢,突破了冰心,廬隱等因思惟創作上的某種停滯所帶來的沉寂。

魯迅支撐的語絲社,建立於1924年11月,首要成員:周作人,錢玄同,林語堂,劉半農,孫伏園,馮文炳,俞平伯等。他們所締造的那種側重社會攻訐與文明攻訐,肆意而談的漫筆體裁,有稱“語絲體”。

締造社:1921年6月在日本東京正式建立,最後的成員郭沫若,張資平,鬱達夫,成仿吾,田漢,穆木天,張鳳舉,徐祖正,陶晶孫,何畏等人,都是當時在日本的留門生。辦有《締造》季刊,《締造週報》等十餘種刊物。主張“為藝術而藝術”,誇大文學必須忠厚地表示作者本身的“內心要求”,講究文學的“全”與“美”,推許文學創作的“直覺”和“靈感”。

45.初期的海派小說有以下特性:第一,是新文學的世俗化和貿易化。第二,過渡性地描述都會。第三,初次提出“都會男女”這一海派常寫常新的主題。第四,正視小說情勢的創新。

周作人的凸起進獻是以“人的文學”來概括新文學的內容,標記新文學辨彆於舊文學的藝術本質特性。“人的文學”成為“五四”期間文學的一其中間觀點。

徐誌摩熱烈尋求“愛”,“自在”與“美”,尋求“人”與“天然”的“調和”,與他那活潑好動,蕭灑空靈的本性及不受拘束的才調和諧地同一,構成了徐誌摩詩特有的飛動超脫的藝術氣勢。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