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前想後,衛玄決定換個彆例。平時練習之時就不消紙墨了,省一省,每七日一次的功課再在紙上寫,常日裡練習拿根木棍在沙盤上寫就好。之時如此一來衛玄要累一些,孩童們寫字的時候不能歇息,隻能一遍遍的巡查,碰到出錯的也好當時斧正。如此一來,認字習字的效力反倒進步很多。
這一篇文並不龐大,讀起來朗朗上口,很輕易影象。這些孩童固然聰明不一,將《千字文》通讀兩三遍後再下苦工,倒也都記下了。又恰逢暮秋,村戶家裡冇甚麼活計,孩童們天然被家裡大人管的死死的,又哪不肯下死工夫?一時候,全部南山村早晨都響起孩童背誦《千字文》的聲音,童音宏亮,實在動聽。
《千字文》教完,也不到教《論語》的時候。先把《三字經》背一遍,然後再學學《弟子規》。既然教彆人家孩子習字學文,就得教好,衛玄可不但願本身教出來的門生今後長歪變成白眼狼,起碼不能在他的手裡變成那樣。所謂“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博愛眾,而親仁,行不足力,則以學文”,仁義禮智信這些不求每個門生都做到,卻也要曉得。
衛玄的頭髮長了起來,腦前麵的已顛末端肩。因為還冇到年紀,束不得冠,卻也冇零散的披著。整齊地梳到腦後,用一條布簡樸綁起來,常日裡走動也不會散掉。穿上吳大娘她們做的衣衫,再那本書,看起來倒還真有幾分教書先生的模樣。
比之《千字文》,《三字經》明顯更淺顯易懂些,孩子們學起來也更快些。衛玄剛教冇幾日,全部南山村到處都能聽到“人之初,性本善,性附近,習相遠”。這東西不難,隻要聽幾遍就能記個七七八八,便是大人們也能隨口來上兩句。比及了《弟子規》就不一樣了,固然還是三字一句的格局,內容卻通俗了很多,隻背下來是不可的,還要明其意。衛玄教《千字文》用了近月,教《三字經》不過半月,《弟子規》講了也快月餘卻也隻講完總規、入則孝、出則悌這三章。這也是冇體例的事,畢竟是從《論語》中演變而來的,深度還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