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華史:南朝,北朝_第6章 後記:一國兩朝,南方北方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南邊與北方,彷彿兩個天下。

五胡。

甚麼冇了?

本來有的冇了,這纔有了政治上的一國兩朝。南朝和北朝都認本身為中華帝國,稱對方為魏虜或島夷,正所謂“一其中華,各自表述”。本來冇的有了,這纔有了文明上的南邊北方。今後,長江流域與黃河道域並駕齊驅,隋唐初創的新中華將出世在兩河之間,一向持續至今。

而後,關於南北差彆的說法越來越多,比如,南腔北調和南拳北腿。前者的意義是:北方方言隻是調子分歧,南邊方言則連讀音都兩樣。後者的意義是:南邊人打鬥喜好用拳,北方人動武喜好用腿。就連男女乾係含混,南北說法都有分歧:南邊叫“有一手”,北方叫“有一腿”。[1]

南北。

漢胡邊界恍惚以後,南北分野便突顯出來。士族,南邊的尚清談,北方的尚實務;佛教,南邊的重玄理,北方的重踐行;文藝,南邊娟秀唯美,北方雄渾樸素。那些厚重的石窟比如敦煌、麥積山、雲岡、龍門全在北方,駢文和詩歌等文學方麵的成績則南邊更高,都絕非偶爾。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南北朝的汗青意義,我以為那就是:本來有的冇了,本來冇的有了。

同一個民族中有兩種分歧的文明,彷彿不大能夠。但是遵循林語堂先生的說法,南人和北人在身材、脾氣微風俗上的差彆,乃至不亞於地中海人和日耳曼人。至於本來的胡漢之彆,但是一點都看不出來了。[3]

諸如此類的“胡作非為”另有很多,包含“胡思亂想”和“胡言亂語”。比如以時候為世,空間為界,合稱天下;以熟諳為智,貫穿為慧,合稱聰明,便是胡人的思惟體例。隻不過那“胡人”不在五胡當中,而在印度。

說話也一樣。現在的淺顯話中,胡語胡音很多。有厥後蒙前人和滿族人的,恐怕也有當年五胡的。正宗的“中原雅言”倒是有一些儲存在閩南話中,可惜,聽得出來的人未幾。一樣,找到懂鮮卑語的,也不輕易。

不穿褲子,改成“上衣下裳”,也很難。

南人與北人的辨彆,天然也就成了很多人津津樂道的話題。顧炎武就說,北方學者的題目,是飽食整天,無所用心;南邊學者的弊端,是群居整天,言不及義。魯迅先生則說,北人的長處是厚重,缺點是癡頑;南人的長處是機警,缺點是奸刁。總之是大為分歧。[2]

這就是魏晉南北朝影響後代的底子地點。是以我的說法或許“很不專業”,卻很有文明。文明遠比專業首要。起碼對我來講,是寧肯“不專業”,也不能“冇文明”的。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