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華史:兩漢兩羅馬_第6章 後記:為什麼是羅馬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印度也一樣。最能代表印度文明特性的種姓軌製和婆羅門教,影響力不出南亞次大陸。產生於恒河道域的佛教固然傳播到了全天下,但在本身的文明圈內卻謙善地退居二線,實際感化遠不如在異國他鄉。

如此鏡像,令人沉迷。

這一點,在愷撒被刺事件中表示得非常較著。

不過,我決定寫這本《兩漢兩羅馬》,卻並非僅僅因為有這麼多看起來的類似和偶合,更因為隻要漢朝的中國人和當代的羅馬人,才第一次締造了天下性文明。

羅馬則為當代國度供應了原型。實際上正如本書第三章所述,羅馬的政體設想確切精美而高超:在朝官、元老院和群眾大會,彆離對應著君主製、貴族製(或寡頭製)和民主製,可謂集三種軌製的優勝性於一身。

當然,羅馬並非冇有題目。他們的題目是:一人一票的直接民主隻合用於小國寡民的城邦國度,變成超等大國今後就再難實施。彆的,元老院的精英性子和奉獻精力冇有軌製保障,在朝者從任期一年的在朝官變成畢生製的天子,則是從一個極度走向了另一個極度。

第二,愷撒在羅馬被尊為國父,有著父親般的崇高光環,遺言中又交代要將遺產分贈羅馬百姓。是以,對於羅馬人來講,布魯圖等宣過誓的人刺殺愷撒,就不但是背信棄義,並且是弑父弑君,是可忍孰不成忍!

這就是我為甚麼要寫本書的啟事,也就是本書為甚麼要從天下、汗青、軌製、信奉和理念五個方麵展開會商的啟事。現在等候的,是諸位的攻訐。

也就是說,中華和羅馬都是“人本”而非“神本”。唯其如此,他們纔會一個發明瞭禮治,一個發明瞭法治。法治也好,禮治也罷,都是“人的自治”,冇有上帝同業。

鹽野七生《羅馬人的故事》指出了兩點。

當然有。

留下的遺產一樣豐富。

兩漢兩羅馬,即此之謂。

隻不過,弄清楚這奧妙,需求環球視野。

為甚麼會犯公憤呢?

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亮點。

如許看,中漢文明就有了彆樣的意義。

公元前後的五六十年,對於中國和天下恐怕都是非常首要的。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了元首製。公元25年,劉秀開端了新王朝。今後,大漢變成了兩個:西漢,東漢。羅馬也是兩個:共和國,帝國。

第一,元老院全部議員曾個人宣誓,誓死保衛愷撒的人身安然。這類誓詞在羅馬屬於最高品級:不必人質也不必包管,卻具有大眾效力。因為宣誓人都是公家人物,向來就視名譽如生命,不會也不敢叛變誓詞。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