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華史:從春秋到戰國_第4章 禮壞樂崩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吳王夫差結合魯國討伐齊人,戰於艾陵(今山東泰安市)。夫差為了對魯國司馬州仇表示賞識,竟賜給他盔甲和寶劍。州仇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應對。因為遵循中原禮節,君賜臣劍,是要臣下他殺。最後還是孔子的門生、交際官子貢出來打圓場,代這位魯國司馬報答,說“州仇奉甲從君”,這纔對付疇昔。[6]

明顯,卿族構成的過程,也是權力集合的過程。從十多家異姓貴族,到隻剩下六卿,是他們的第一輪淘汰賽。

林楚說,晚了。陽虎已經成了氣候。

吳國的崛起,並非冇有啟事。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稱霸。

那麼,魯君的大權,旁落到了誰手裡?

吳的鼓起則晚很多。他們要到楚莊王稱霸今後,纔開端在汗青舞台上露臉。並且如前所述,這還要拜楚人的弊端所賜。他們若不逼反巫臣,又哪有吳人的日新月異?[4]

中國一詞的最早文物證據,在何尊;最早文獻證據,在《尚書》和《詩經》。何尊是周成王期間的青銅器。何尊所說的“中國”,指成周(洛陽)。《尚書》和《詩經》所說的“中國”,包含商,也包含周,還包含遵循周禮的中原各國。可見當時的“中國”一詞,有三層意義:1、天下當中;2、文明程度最高的邦國和族群;3、傳統文明地點地。

田陳氏大得民氣。[38]

三桓。

那麼,田陳如何代替薑齊?

魯定公十三年(前497),也就是吳越槜李之戰前一年,範氏和中行氏趁趙氏內鬨之機起兵攻趙。趙氏掌門人、趙武的孫子趙鞅(趙簡子)逃到晉陽(在今山西太原市),並被圍困。幸虧,知、韓、魏三家站在趙一邊,這才反敗為勝,敗北的範氏和中行氏則逃到了朝歌(今河南淇縣)。[46]

這過厥後被歸納為“趙氏孤兒”的故事。不過《史記》的說法來自戰國期間的官方傳說,並不成靠。靠得住的是趙武不但光複了祖業,並且把趙氏生長為卿族中權勢最強大的一支。是以趙武身後,被諡為“文”。

漸漸強大起來的田陳氏,卻越來越多地參與政治。齊景公歸天後,他們先是乾掉了齊國最大的兩家卿族國子和高子,然後通過廢立國君把握了齊國的大權。悼公戰役公就是他們家立的,簡公則是他們殺的。立悼公的,是田陳氏的第六代掌門人僖子;殺簡公立平公的,是第七代掌門人成子。

實際上,楚、吳、越三個蠻族的次第稱霸,本身就意味著兩週的軌製和文明風景不再。統統的傳統都麵對應戰,並且必將被革新。是以,先是周王室日薄西山,後是晉公室土崩崩潰,各種政治力量都在東風秋雨中重新博弈。太老牌的中原銳氣不敷,太新銳的蠻夷底氣不敷,將被一一淘汰。最後勝出的,隻能夠是率先中原化的蠻夷——齊、秦、楚。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