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華史:從春秋到戰國_第2章 五侯爭霸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楚人彷彿也不放過鄭國,因為鄭國事中原的關鍵和流派。因而,從文王到成王,楚人五次伐鄭,非逼得他們跟本身親善不成。最後一次,鄭文公幾近就要扛不住了,籌算向楚國投降。想當年,鄭莊公與蔡國締盟,就是為了對於楚國。現在蔡國成了楚人的馬前卒,他們還能依托誰?

管仲相齊

但是桓公的霸業之基,卻由此奠定。

彷彿是。

大獲全勝的晉文公來到鄭地踐土(今河南原陽縣與武涉縣之間),與齊、宋、魯、蔡、鄭、衛、陳七國之君停止盟會,史稱“踐土之盟”。想當年,齊桓稱霸的葵丘之會,周襄王隻是派人賜以胙肉(胙讀如做,祭奠祖宗的肉)。踐土之盟,則不但襄王親身參加,還冊封晉文公為“侯伯”,即諸侯之長。這但是既有文獻記錄,又有文物為證的。[26]

晉軍卻撤退了。

這得歸功於管仲。

齊桓公可不像他的妹夫魯桓公。魯桓公窩囊,齊桓公雄霸。他不但不記管仲那一箭之仇,反倒委以重擔。管仲也不負厚望,在政治、經濟、軍事和交際四個方麵厲行鼎新,終究讓齊大國崛起,一舉成績了桓公的霸業。[5]

可惜這兩種說法,都不靠譜。

曹共公就更慘。這個當年趁重耳沐浴之機偷窺其赤身的傢夥,被攻入曹都的晉軍活捉。就連魯僖公也嚇破了膽,竟然殺了派去保衛衛國的大夫,以此向晉國獻媚。

楚人的來源,現在已經說不清了。所謂“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是靠不住的。司馬遷本身,也說他們“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弗能紀其世”。比較靠得住的,是楚人的先君熊繹帶兵插手了武王伐紂的戰役,被封在“楚蠻”,號稱“楚子”。子,一定就是子爵,反倒能夠是“蠻夷之君”的意義。究竟上《春秋》一書中,蠻夷或蠻夷的酋長或國君,但是一概都稱為“子”的。

晉文公重耳是在齊桓公以後稱霸的。如果說齊桓是“不戰而霸”,那麼,晉文便是“一戰而霸”。這場戰役,就是城濮之戰。這在春秋期間,當然不是第一次戰役,倒是第一次大戰。但開戰和結局,則彷彿在打算外。[23]

蠻夷之邦:楚

這件事引發了晉人的同仇敵愾。他們悔恨秦國“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晉和鄭、滑都是姬姓),決定在秦軍的歸程停止伏擊。繼位的晉襄公披麻帶孝,把紅色的喪服染成戎服的玄色,親身率部痛擊來犯之敵,直到全殲秦軍,俘獲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這才返國安葬文公。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