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華史:安史之亂_第3章 宋璟當國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此言很有太宗遺風。貞觀二年(628)六月,檢察災情的李世民就曾抓起一把蝗蟲往嘴裡送。他的說法是:五穀是老百姓的命,不能被它們吃了,要吃就來吃朕的臟腑!

與此同時,宰相的構成也產生了竄改。

則天天子無可何如,隻好批準宋璟審理此案,卻又在半途用特赦令將張昌宗從禦史台救出。自知理虧的女皇讓張昌宗暗裡裡去處宋璟賠罪,宋璟卻不給麵子。他說:如果要談公事,請公開說。如果講私交,對不起,國法忘我。[23]

這很酷,固然未免作秀之嫌。[20]

其他委員為特任宰相,頭銜叫“同中書門下三品”,因為中書令和侍中都是正三品官員。厥後,又增加了“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頭銜,相稱於列席委員或候補委員。

更費事的是,姚崇喜好玩弄權謀,也不敷廉潔,起碼冇能管好後代,乃至捲入裡通本國的貪腐案中。幸虧他及時接管齊澣“退位避禍”的建議,主動辭去相職,這才平安然安軟著陸,還獲得了開府儀同三司(從一品)的榮銜,間隔他擔負中書令剛好整整三年,真可謂“救時之相”。[21]

女皇隻好放下身材和顏悅色說軟話,宋璟卻聲色俱厲不依不饒。站在一旁的馬屁精宰相倉猝宣讀敕令,要宋璟當即退朝。宋璟卻一聲嘲笑:聖主在上,那裡用得著你矯詔?

走到這一步,新政的框架纔算是建立起來。

相府與當局,是漢與唐的辨彆。

侍從倉猝禁止:這類東西吃了有傷聖體。

缺點則是權力落空了製衡。實際上,三省六部的軌製設想初誌,就是要將決策、審批和履行權分離到中書、門下和尚書三省,以便相互監督。現在,中書門下連為一體,尚書省出局,製衡難道變成失衡,分權難道變成集權?

這是得意,也是自知。作為擔負過軍職的文臣,姚崇的行事氣勢是乾脆利索又勇於擔負,確切能夠救時。開元三年(715)蒲月,太行山以東遭受蝗災,處所官和老百姓都害怕天命不敢滅蝗。姚崇卻說:怕甚麼!民以食為天,哪有保蝗而不救人的事理?請天子陛下不要頒旨,由我簽訂當局號令剿除蝗蟲。如果有天譴,我姚崇一人承擔就是。[18]

武則天卻把這個軌製粉碎了。她要行非常之事,隻能搞間諜政治和暗箱操縱。因而宋璟主張撥亂歸正,玄宗也批準了他的建議。開元五年(717)玄月天子下詔:從今今後除非事關國度核心奧妙,統統政務公開,並記實在案。[26]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