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察罕帖木兒笑道:“先生多慮了。之前我們不是議過?目前鄧賊在益都可用的兵力能有一兩萬就不錯了,哪兒有二十萬之多?”
“把我們拖在這裡?……,又是為何?拖住了我軍對他有何好處?如主公所言,他隻是遣派些小隊馬隊四出騷擾,又不肯佈下銅牆鐵壁、完整斷我糧道。長此對峙下去,除了使我們多破鈔些糧秣,並無用處啊?”
“還不是因為咱家大帥奇策高超,依俺看呀,十有**,察罕老賊是被糊住了!冇準兒真覺得咱想撤兵,以是悶在城裡,專等著咱‘撤退’之時,從後奔襲呢!”
“此話怎講?”
多數求援的令旨送到後,察罕帖木兒會不會當即馳援?對海東來講,這是個未知數。畢竟,李察罕盤據一方,形同諸侯,固然明麵上他還是元廷的臣子,但實際上如何想的?無人可知。在和孛羅帖木兒的爭戰中,他已經有過多次不遵元帝令旨。這一次,他會不會也不順從呢?
他前腳剛到,李和尚後腳便從營中倉促趕來。
如果換了鄧舍,鐵定不會順從。
這此中的乾係,鄧舍早就在軍文中給趙過分解得清清楚楚;趙過也早瞭然會心。以是,這個時候,他想:“應當佯裝一次大敗。”
再加上元世祖忽必烈期間,為加強統治、防備漢人造反,曾經儘毀天下城牆、關卡;雖說自紅巾亂起後,元廷又覆命令旨,命各地重修、補築城牆,但一來,紅巾軍活動的重點是在中原、荊楚;二來,鄧舍奪得遼東後,又派李鄴不竭騷擾遼西,故此,實際上,從遼東南下入關的門路是通暢無阻的;特彆活著家寶全軍毀滅後,更是一帆風順,幾無反對。
換而言之,也就是說。
至若洪繼勳推斷的,察罕帖木兒會“圍魏救趙”,捨棄多數不去馳援,直搗黃龍,來取益都。實際上,隻是中策罷了。
“俺、俺有一道軍令給你,你若能辦成,就、就算你將功補過,不再提你前次大敗之罪。若、若不能辦成,兩罪並罰!也、也不需俺再命令,你自提頭來見俺就是。”
察罕帖木兒也來到圖前,細心察看,說道:“他城中設防甚嚴,若強攻硬打,恐怕會傷亡不小。”
如若冇有“大敗”,就劃一給了察罕帖木兒藉口,前有趙過虎視眈眈,如何北上?如何馳援?但有了“大敗”,便冇有坐觀以待其變的藉口了。
大部分的時候,聰明人賽過直腸子;但在某些時候,人太聰明卻反而不如直腸子。為何?聰明,就會狐疑多。便如諸葛亮空城計,嚇退司馬懿。這個故事雖是假的,但就心機戰的角度而言,倒是很有事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