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因為趙左丞是主公的敬愛之將,就獎懲不明。此時火線還在交兵,能夠先按下不講;但待戰事結束後,必須重重懲罰之!”
鄧舍與洪繼勳正說話間,室外有人來報:“通政司密奏、火線軍報。 ”
洪繼勳接住,細細旁觀,見原件上寫道:“我徐、宿劈麵之浙軍,漸有增加之趨勢。鬆江風傳:士誠與察罕已經簽訂好了盟約,有相互照應、圖我濟寧、徐、宿之意。”
鄧舍問洪繼勳:“先生如何看?”
鄧舍頷稱是,翻開了第二封火線軍報,一目十行地看過,還是遞給洪繼勳。洪繼勳問道:“是何環境?”鄧舍笑道:“先生看了便知。”
洪繼勳不肯答覆,反問道:“主公意下呢?”
“不過,此事固然失實,但連絡從徐、宿以及淮泗等地傳來的各種諜報與動靜來看:張士誠北上的決計,到目前為止、彷彿還並不果斷。他是心存躊躇,遊移不決的。
等他寫完,並交代給人立即送走後,洪繼勳接著說道:“士誠不敷為慮。臣覺得,現在需求重點存眷的,應當是成武、曹州。有關‘引蛇出洞’,我軍各方麵都已經或籌辦展開,察罕帖木兒在這個時候,會不會俄然撤走?或者會不會有何異動?
李生的闡發陳述上則寫道:“士誠與察罕簽締盟約這件事,之前,臣就有耳聞,並早已呈給主公。現在,顛末各方麵的判定、取證,已經能夠肯定失實無疑了。
“……,停止到諜報送來日,他總計聲援到淮泗的軍隊隻要五千多人。按照最不悲觀的估計,即便他將聲援淮泗的軍隊再翻兩番,又即便全數都用來犯我徐、宿,我本地駐軍也足可在冇有外援的環境下支撐月餘。”
纏鬥的目標有三個:其一,逼迫察罕調派更多的軍隊出城,他出城的軍隊越多,他想撤走就越不輕易。其二,藉機搶占曹州周邊要點,隻要能占住要點,那麼察罕就算主動要撤,也不怕了,隨時能夠反對。
洪繼勳看過,麵現憂色,說道:“這麼說,李察罕已入彀中了?”
“……,先生說的是,倒是我欠考慮了。”
洪繼勳不覺得然,說道:“若我圍曹州,則漫衍在河南、山西以及高唐州等地的察罕各軍必死命救之。堅城難克,敵援在外,如何是好?”
鄧舍看過後,遞給洪繼勳,笑道:“說曹操、曹操到。我正籌辦和先生談談張士誠,猜測一下在當前局麵下、他會有何行動。……,你瞧,這徐州、宿州的諜報就已經送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