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出去的遊騎,抬高了一麵小旗和馬身高,擺佈扭捏;呼喊著奔馳奔來。鄭百戶神采一變,手放在了刀柄上。這是路逢仇敵的旗語。
可惜,和尚們大多自幼削髮,找著老鄉,最多拉拉手、點點頭,閭裡趣事一件也講不出。一說一瞪眼,一問三不知,這還叫甚麼老鄉?實在,就算他們講得出,他們的老鄉們也不見得對他們有好感。
——
“韃子!”不等馬停,遊騎飛身跳下;地上一個翻滾,卷一身泥濘,衝到鄭百戶身前,“火線五十裡,四周候騎旗語快報。探馬赤軍又來了。”
釋家最盛時,“凡天下人跡所到,精藍、勝觀,棟宇相望。”至元朝中葉,加上冒充的,和尚數量可達百萬。
這裡有一個和尚羽士打鬥的小故事:薊縣城東北十多千米有座盤山,依陣勢凹凸分為上盤、中盤、下盤三大部分,北少林寺就坐落在中盤,地當盤穀之口,爽塏明秀。元朝,佛教和玄門為爭奪這座寺院鬥爭了三十多年,元初中盤法興寺,罕見和尚,全真教藉助丘處機之力,拆殿宇,損佛像,奏報太後,改成棲雲觀。和尚也對此反擊,偷襲玄門大本營白雲觀,打砸一空,化胡辯論全真得勝以後,和尚奉忽必烈旨,又搶回了法興寺,後改名北少林寺。
中原河北。僧皆有妻。公開居佛殿兩廡。赴齋稱師孃。病則於佛前鞫。許披法衣三日。殆與凡人無異。特無髮耳。
在官方,“宣政院臣方奏取旨:凡民毆西僧者,截其手;詈之者,斷其舌。”
鄭百戶對付答覆,翻身上馬,整整盔甲,來到車前:“稟告娘子,到了三岔口。馬匹太累,略微修歇息一會兒,我們便持續趕路。不知,千戶大人,傷勢如何?可有好轉?”
李和尚連聲讚歎:“真是慈悲心腸的女菩薩。”又從懷裡拉出一瓶子酒:“鄭百戶,解解乏?”
並且和尚們甚麼都乾,各地邸店(商店)、解庫(當鋪)、旅店、堆棧、酒坊等,多為僧院統統。雖遭製止,卻仍然暗裡運營礦炭開采業。
天快亮時,步隊到了一座燒燬的小小站赤。荒煙野草,撲棱棱嚇飛幾隻烏鴉。從這裡,他們改道東北方向,沿著通衢一向走,便可達到興和。這半夜奔馳,起碼趕了三四十裡路,人不累,馬也該歇歇。
車廂裡嗯了一聲,鄭百戶等了半晌,問道:“娘子另有甚麼叮嚀嗎?若冇有,小人就去安排遊騎、安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