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君子湯方見《時方歌括》。
防風通聖散方見《中風》。
小柴胡湯柴胡(四錢) 人蔘 黃芩 炙草 生薑(各一錢) 半夏(二錢) 大棗(二枚)水二鐘,煎一鐘,去滓,再煎八分,溫服,一日夜作三服。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蔘,加栝蔞二錢。渴者,去半夏,加人蔘七分、栝蔞根二錢;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一錢半;脅下痞 ,去大棗,加牡蠣二錢;心下悸、小便倒黴者,去黃芩,加茯苓一錢);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蔘,加桂枝一錢五分,溫覆取微似汗愈;咳者,去人蔘、大棗、生薑,加五味子一錢,乾薑一錢五分。
腎氣丸六味湯炙甘草湯三方俱見《虛癆》。
愚按∶自汗者,去葛根,加栝蔞根三錢,附子五分。產後痙症,十中隻可救一,除此方外,無一善方。
澤瀉(一兩一分) 豬苓 茯苓 白朮各十八銖(校∶十黍為一銖,約今四分一厘七毫) 桂枝一兩)為末。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六銖為一分,即今之二錢半也。澤瀉應一兩二錢五分。豬苓、白朮、茯苓各應七錢五分也。方寸匕者,匕即匙,正方一寸大,約八九分。餘用二錢)愚按∶臍下動氣去術加桂,理中丸法也。今因吐涎沫是水氣盛,必得苦燥之白朮,方能製水。顛眩是土中濕氣化為陰霾,上彌清竅,必得溫燥之白朮,方能勝濕。證有兼見,法須變通。
補中益氣湯 治統統氣虛下陷。
苓桂術甘湯(《金匱》) 治胸脅支滿目炫。並治飲邪停滯心肺之陽,令呼氣短。
方見《氣喘》。
烏梅丸烏梅(九十三枚) 細辛(六錢) 乾薑(一兩) 當歸(四錢) 黃連(一兩六錢) 附子(六錢,炮) 蜀椒(四錢,炒) 桂枝 人蔘 黃柏(各六錢)各另研末,合篩之,以苦酒浸烏梅一宿,去核,飯上蒸之,搗成泥,入煉蜜共搗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飲食白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至二十丸。
正元丹(《秘旨》) 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吐利厥冷。偶然陰火上衝,則頭麵赤熱,眩暈噁心。濁氣逆滿,則胸脅刺痛,臍肚脹急。
十棗湯(《金匱》) 治懸飲內痛。亦治支飲。
白頭翁湯白頭翁(一錢) 黃連 黃柏 秦皮(各一錢五分)水二杯,煎八分,溫服。餘詳於《時方妙用・附錄傷豪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