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天子明旨昭告天下,自本日起,大夏舉國兵馬,皆由忠武郡王楊致節製。
趙啟倦怠的合上雙眼,換了口氣道:“朕此生能得楊致如此評價,死亦瞑目了!朕累了。老金,調集太子與眾卿至寢宮大殿侯旨。文瀚,由你去宣詔吧!”
趙啟與楊致扳談半晌,也出了一頭的虛汗。強自支撐著問道:“姐夫,你才名卓著,我很想曉得,你會對我如何評價?若由你來為我製定廟號,你會如何製定?到了這個時候,就不要再講甚麼忌諱了。”
金子善在入宮途中業已奉告,天子得知他本日到京,昨日便已詔令諸多文武重臣在寢殿等待。楊致步入寢殿,見到的都是老熟人,郭子光、李子寬等幾位宰輔閣臣,武英殿大學士羅輝祖,現任樞密院太尉曾賢明,樞密院千大哥二劉秉德,寧王趙當、康王趙敢,由禁軍改組而來的左、中、右驍衛大將軍嚴方、王文廣、張安……。
楊致騰脫手來,取出一疊厚厚的文書道:“皇上,這是夷州及從屬諸島的戶籍圖冊,此次我都帶來了。”
“楊氏在外洋是何風景臨時非論,你在大夏也早已是無冕之王。直至此時才封你為王,我曉得你並不奇怪,也曉得是委曲了你。但我是冇有體例!大夏看似國勢強大,實則稍有不慎,便有崩坍之憂!以是我長年累月對於國事不敢抱有一絲懶惰之心,不時候刻謹慎翼翼、如履薄冰。太子尚未年滿十六,我本不想說自家兒子的不是,但他們這一輩兄弟幾人,較之我們上一代確切遠有不及。若無強臣良相傾力幫手攙扶,他們很難守住父皇與我留下的這份偌大的家業!”
趙啟點頭道:“這些都已經不首要,我早已看得開了。記得小時候你就與我說過。茫茫外洋另有一番六合。夷州政通人和,民富兵強,船堅炮利,楊氏在外洋所占屬地之廣,不遜大夏,實在我都曉得。”
楊驍滿臉無辜的道:“父親,自從皇上病重,便下旨召我進宮伴隨太後。這不方纔把我趕出來了不是?”
農曆隆昌十九年仲春十一日,也就是楊致回京以後的第五日,夏帝趙啟駕崩,享年三十八歲,廟號聖祖。
靜臥榻上的趙啟衰弱的叮嚀道:“來人,服侍太後回宮安息。留下徐卿、金卿侍駕便可,值守太醫與內侍不必躲避,朕與楊卿有話要說。其他諸卿,都去偏殿暫歇,隨時待朕傳召。”
以後兩年,楊氏宗子楊猛於美洲、三子楊瓏於歐洲、四子楊戰於婆羅洲,接踵稱帝。楊氏四子皆尊奉其父楊致為太祖高天子,史稱忠武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