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止如此。”楊致笑道:“留駐吳越的雄師,可劃歸鎮守隨州的平南大將軍楊耀同一節製。不知皇上是否已有合意的統兵將領人選?如若冇有,我倒是能夠保舉一個現成的:耿進之子耿超!由禁軍副將外放為獨當一麵的大將,應當算是擢升重用了吧?且不說吳越到長安山高路遠,撤兵分駐淮南、金陵兩地,莫非僅僅隻為相互策應?”
楊致據理辯駁道:“老相爺,今時分歧昔日,現在的大夏,皇上絕非弱暗昏庸之主,既無外戚乾政,又無寺人擅權,更無權臣當道,豈能與東漢末年相提並論?罕見其例並不是冇有,尚無先例總要有人例外。武臣入閣為相不但不會影響文臣的分量和職位,反而能夠證明皇上用人不拘一格,令文武雙全的人才投身宦途有了更大挑選餘地。”
陳文遠歎道:“難為你竟是想得如此詳確!”
三人火伴同事數十年,在他們手上,大夏由西北瘠薄之地的藩鎮自主至今,開疆拓域已據中華半壁,成為國勢最為強大的亂世強國。三個故鄉夥甚麼風波冇見過?對此如有良策,何必勞動他飛虎侯腦洞大開?
ps:有位客長問,如何淨生兒子?實在鄙人很想有個女兒,無法家有三隻兒子。。。(未完待續)
霸道的一揮手道:“你二人勿要辯論了!朕意已決,楊致方纔所議,一概照準!雨農,你稍後便據此擬旨吧!”
楊致嘿嘿笑道:“隻要皇上對勁就好。最後一步就是耿進如何安設了。晉爵犒賞當然是必須的,但他還不老,如果出任太尉,這個位子恐怕要坐好久。再說了,樞密院太尉已官至武職顛峰,下一回又給他安排個甚麼職位呢?另有擢升餘地嗎?”
實在楊致是尚將來得及細想,他真是冤枉三個故鄉夥了。
“現在大夏的統兵將帥,僅以現任禁軍大將軍周挺、討虜大將軍曾賢明、平南大將軍楊耀、征燕大將軍羅輝祖等報酬例,大多合法盛年。一旦離任回京,莫非還能一股腦兒都塞進樞密院?我敢斷言,耿進毫不會是一個獨一無二的慣例!”
“滅國時無燒殺劫掠,滅國後秋毫無犯,無橫征暴斂。於吳越百姓而言,免遭烽火之苦,已是萬幸。吳越立國數十年,並無殘暴之主。若要吳越百姓就此對大夏戴德戴德,無疑是個笑話。即便為長治久安計,也是先行震懾威伏,再施仁德。滅國就是滅國。就必須支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