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前一看,果不其然。浮漂上已有了一小條奪目標紅綢,瓦罐裡留有近一半的酒糟,魚簍中魚獲甚豐。
楊照平素為人勤懇,脾氣暖和,起碼大要上看來如此。或許是多少有幾分同病相憐的原因,對待張雨遠比其兄楊烈更加親厚。
張雨一踏進楊照的房門,楊照便笑迎道:“表弟來了?坐吧!”
張雨毫不躊躇的回絕道:“不必了。我不會向母舅哀告,隻怕會要孤負表兄的一片美意了。”
次日,一樣是個豔陽高照的好氣候。
“那便隻能今後再說了。”張雨捧著油紙包起了身,出門之際又轉頭笑道:“表兄,你的處境總比我要好吧?日子總比我要好過吧?連我都不甘認命,何況是你?”
“我母靠近年虔誠向佛,在城南十裡處的禪寺以內捐了很多功德。你若實在不肯呆在楊家,我可與禪寺方丈打個號召,你且去那邊居住暫住,隻是餬口或會過得貧寒一些。”
楊老爺也給了楊照兩次院試的機遇,儘皆名落孫山。掌家理財的三夫人李氏畢竟是個婦道人家,常日拋頭露麵多有不便。楊照年滿十八以後,楊老爺便命他幫著打理家業。
大少爺楊烈自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家中諸事不問,儘管讀書,平常用度也從未缺少於他。可都過了而立之年,已然娶妻生子,倒是屢試不第,至今還是個童生。
“你應當曉得,現在我在楊家無權做主,將來也輪不到我做主。即便承諾你與我行商,父親能承諾麼?我一介白丁,你身具秀才功名,隨我行走在外,世人又會如何對待?表弟,不是你想得那麼簡樸啊!”
張雨心境紛繁,偶然讀書。吃過早餐,自感閒極無聊,又去了邇來常去的渭河邊那片河灘。
張雨當場仰身躺倒,雙手枕頭笑道:“大叔,你忒也多事。昨日一口一個老夫,始終一口一個小哥。昨日不是奉告你了,我叫張雨?莫非你冇馳名字嗎?”
比擬之下,二少爺楊照就冇有那麼好的命了。
“你我乃是姑表兄弟之親,何必客氣?”楊照點頭道:“你傷口已然無礙,那是最好。大哥恐怕一時抹不下臉麵,內心也難以轉過彎來。我倒覺得,於你而言,反而是件功德。過得幾日,尋個合適的機遇,我陪你前去要求父親,為你伶仃辟出一個平靜的房間來,以便你心無旁騖的用心攻讀。”
張雨拜彆以後,楊照皺眉深思半晌,喃喃唸叨:“看來這小子不但冇被一棍子打傻,反倒是被翻開竅了!記得之前誠懇巴交的像個悶嘴葫蘆,冇有本日那麼多話啊?我憑甚麼就此認命?說得有事理,太有事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