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治平打量這和尚,見他長身玉立,有三十來歲的年紀,身上一派恂恂儒雅之態,若非禿頂僧服,宛然便是個飽讀詩書的墨客儒士。心下暗道:“這和尚想必便是覺遠吧,原書裡他出場的時候是五十歲擺佈年紀,但那是十幾年以後,現在應當就是這年紀。”
天鳴方丈與天字輩幾位高僧,考慮籌議了一番後,便承諾了下來。並由達摩堂首坐天同大師相陪指引,領著尹治平前去藏經閣。
達摩東渡帶來的書,說是五十八卷,但實際上不過是十幾部。因為當代的書載量有限,太長的篇幅,一本書裝不下,便得分開幾本來。便如《楞枷經》,是四卷為一部書。其三種譯本,因翻譯過來字數的分歧又有四卷、七卷、十卷這三種版本之分。
尹治平從左往右看疇昔,再從右往左看過來,卻就是恰好冇有發明寫有《楞枷經》三字的那一套書。不由得心下奇特,暗自道:“不會是正巧被人借走了罷?應當不會,書裡說隻要覺遠發明瞭這經籍中的奧妙。如果被彆的和尚借走,那早有彆的和尚曉得了。少林寺雖是和尚廟,會梵文的也未幾,達摩的書儲存下來隻是一種記念,真看這梵文原書的,恐怕也就是整日冇事做的覺遠這圖書辦理員了。”
尹治平與天同跟著覺遠在書架間轉折而行,到得一排書架前,覺遠站定,手指書架上幾冊泛黃的佛經道:“便是這裡了,當年達摩祖師東渡所隨身攜來的五十八卷經籍,除佚失八卷外,殘剩五十卷皆在此處,至今尚儲存無缺。上麵另有纂抄本與譯文字。”
這些經籍都是分門彆類擺放的,有梵文字來,有漢文譯本,另有經、律、論三藏經與十二部經等。有手抄的,有印刷的,另有高僧的手書原文,年代長遠的珍本等等。
交換議論了幾天,尹治平纔開端不時向幾位高僧借上幾部經籍看看。又這般連借了幾天,並不時與幾位高僧交換,投其所好。待得他們戒心大去,尹治平這才提出久聞少林寺藏經閣所保藏的經籍甚廣,更有很多高僧大德的手書原文範本,想要往藏經閣觀瞻見地一番。
第一更
天同領著尹治平到得藏經閣處,手指藏經閣,向尹治平先容這座藏經閣的汗青,製作了多少年,保藏了多少經籍等等。一邊說,領著尹治平行進藏經閣中。
覺遠趕緊向尹治平施禮,非常恭敬隧道:“小僧本日得識尹道友尊範,幸何如之。”
“第二層料來便是少林寺所保藏的各種武學秘笈,也是,這類重中之重的要地,少林寺如何會隻放一個不懂武功的和尚來管。固然覺遠實際上身負上乘內功,但少林寺的和尚可不曉得。放一個不會武功的來把守武學秘笈,那實在太不保險,也於理不當。本來覺遠隻是賣力把守第一層的佛經,這就是了,如許才說得疇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