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治平承諾道:“那我們中午疇昔便是了。”又與呂文德說了幾句閒話,告彆回返本身房中,打坐行功,穩固了下本身方纔衝破的修為。
“有勞呂大人派人尋我了。”未等呂文德開口,尹治平先拱手行了一禮,隨即便問道:“不知呂大人尋我有何事?”
至南宋年間,因北方半壁江山被金人侵犯,與金國呈南北對峙之態,朝堂政事以軍事為多,為便利宰相參知軍事,遂常有兼樞密銜。高宗時的大殲臣秦檜為相時便曾兼樞密使,但這也並非常態,直至寧宗朝後,宰相兼樞密使一職始成為常置。凡拜相者必兼樞密使一職,使得宰相軍政大權一把抓,乃至南宋前期出了好幾位大權獨攬、把持朝綱的權相。
樞密使一職最後始於唐朝宗永泰年間,以寺人為之,掌接管朝臣以及四方表奏並宣達帝命。但初時樞密使隻要一人,權益亦不大。至五代年間,開端設置有樞密院,並以文臣士子任之,到最後垂垂演變成一座專門辦理軍事的朝廷中心機構,與宰相所領的政事堂分執朝政,一管文一管武。
史嵩之能做到現在的相位,可說也有他這位叔父史彌遠的很多功績。而史嵩之的祖父、史彌遠的父親史浩在孝宗年間亦曾官至宰相,四明史氏,有一門三宰相之稱,門庭燦爛,顯赫之極。
史浩為相時乃是一代賢相,孝宗朝時,恰是在史浩的建議下,孝宗天子才為嶽飛昭雪。
說來,使宰相兼樞密使為常例,還與史嵩之有關。宰相兼樞密使一職為常例,便是由史嵩之的叔父,把持寧宗朝相位十七年之久的權相史彌遠開端。便是當今的理宗天子,亦是由史彌遠矯詔而立。理宗即位後,史彌遠亦獨攬朝綱,兼併相位九年,直至紹定六年病死在相位上。其前後兩朝擅權二十六年,而在位期間,也一向深得寧宗、理宗二帝的信賴,加官冊封不已,病身後,還追封衛王,諡忠獻。
宋時,樞密院與中書省並稱二府,中書省為政斧、樞密院為樞府,對掌文武二柄,同為中心政斧的最高機構。但為不使臣屬權益過大,任宰相者常常不能再兼樞密使。宰相不帶樞密銜也不得乾預軍事,北宋仁宗慶積年間,因對西夏用兵,為使宰相能夠更便利批示辦理戰事,當時的宰相範仲淹曾兼任樞密使一職。但此不常設,西夏戰過後即去。
從現在看來,聯蒙滅金,可謂是趕走了狼又引來了虎。但在當時看來,亦不失為一條善政。並且結合蒙古,也確切滅掉了壓在南宋君臣頭頂百年之久並給宋朝帶來了很多屈辱的金國。史嵩之也是因促進此事,而開端遭到理宗的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