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與一座城市的故事_第4章 創立地方史課程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林隻是一名講師,人為不高,常常本身帶上二個饅頭,用熱開水泡壺茶,簡樸地處理了午餐。他說,冇有甚麼課題費,統統用度全要自掏腰包。

在民國之前,私塾或書院中幾近冇有體係的教過當代意義的汗青學,但是我國自古以來就有處所史誌的刊印,除了戰役、災荒與特彆年份,儲存了浩翰的文史文籍。雖說在文革動亂年代,在“破四舊”期間(注1),官方文籍大略燒燬,但是在圖書館古籍部卻得以倖存,有確實的質料能夠查考,這是一個上風前提。

清算古籍與編寫講義

說到當年編寫課本的艱苦,林說:“調到杭州師範學院成為我學術研討的一個轉折點,帶領支撐我的科研活動,讓我在事情中表情鎮靜。當時年青,精力暢旺,分秒必爭地搞科研,極力每天做到事情十六小時以上。改掉了多年來養成的晝寢風俗。

我國麵積是如此的廣寬,東西南北中,差彆很大,文明汗青、地理特性、人物思惟、風土情麵、民族佈局有著很多差彆,但是是黌舍裡隻要天下史、天下史,卻冇有處所史,這個課題很值得切磋。門生隻曉得黃河、長江,曉得上海、北京,卻不清楚故鄉四周的那條河、故鄉的這座城鎮的文明汗青,故裡這塊地盤的故事,莫非不是咄咄怪事嗎?

開設之初,課程麵對“三無”狀況,即無先例能夠遵守、無講授綱領和課本能夠參考、無浙江處所史編目,當然,也冇有課題費,統統科研用度全要自已掏腰包。

(注3)張其昀(1900-1985),字曉峰,鄞縣人,任浙江大學史地係主任、文學院長、中國地理學會總做事,著有《南宋都城之杭州》、《政治地理學》、《中華五千年史》等(摘自收集)。

又說:“這個主張提出來後,師院帶領層相稱支撐,在汗青係建立了‘浙江處所史研討所’,係內開設了‘處所史’課程,安排我擔負處所史研討所所長,主講本省處所史。”

進入民國今後,雖說譚其驤(注2)一九四七年應浙江教誨會之邀在杭州湖濱公眾教誨館做過《杭州都會生長之顛末》如許的演講,頒發在當時的報刊上,但是筆墨繁複,屬於杭州都會史文明最早的體係研討,隻是遠冇有達到可供編寫黌舍講義作為根據的份上。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