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冗長的五十多年間,謹慎采辦的珍籍、做的大量條記,能夠左證杭州處所文明汗青研討過程的一個細節,也成為杭師大的一份財產。莫非不值得存放在處所檔案館,或者,放在杭師大校史室、圖書館,作為文物、也作為師生向科學進軍獲得服從的例證,能夠鼓勵後輩師生再接再厲在本身的崗亭做出更多的成績。
如果是中國史,或者,天下史,作為地區大專院校的“杭師院”,那有前提與北京大學、複旦大學,這些天下著名學府拚凹凸?唯有處所史,杭州存量多,質料較豐富,一個不成多得的剛強;另一個考慮是,作為六大古都之一的杭州,對於故都文明研討,與天下彆的古都比擬,杭州能起到領跑感化,因為當時(八十年代)天下動手處所史研討的科研機構有限。
多年以來,林編寫的課本隻是作為杭師院的內部講授講義,延用了十幾年,直到二00二年林即將退休之際,才正式出版,成為全省大專院校汗青係的講義。
(注2)譚其驤(1911-1992)字季龍,嘉善人,中科院院士,著有《長水集》等(摘自收集)。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今後,幾次有外賓到訪杭州,常常被問及都會的文明,賣力歡迎者要先容杭州與西湖汗青文明,可手邊冇有現成質料,因而,文明局就將林寫的那本講議借去。前段時候(2018),當年的文明局長鬍效琦特地將這本講義還給了林教員,或許,從這個小事例能夠窺測到,顛末文革如許史無前例的大難,到了八十年代,不但普通市民對都會汗青文明盲然無知,就是文明部分帶領乾部對於這座都會知識的體味也相稱窘蹙。
(注3)張其昀(1900-1985),字曉峰,鄞縣人,任浙江大學史地係主任、文學院長、中國地理學會總做事,著有《南宋都城之杭州》、《政治地理學》、《中華五千年史》等(摘自收集)。
進入汗青係不久,他向繫帶領提出了一個要求,開設處所史課程。
市民對於都會汗青盲然無知
到了七十年代末,傳聞台灣出了一套張其鈞先生(注3)主編的《中國文明大詞典》,僅管要價三百多元群眾幣,仍然咬了咬牙,將那套書買回家。
日積月累,時候就如許泡在故紙堆裡悄悄地消逝了,林正秋終究清算出一套體係的浙江處所史講義,供門生、西席研討與講授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