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讀懂日本史_尊王攘夷與倒幕運動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1868年1月26日,1.5萬名幕府軍兵分兩路朝京都進發,第二天淩晨,一起8000人來到京都四周的伏見,另一起7000人來到鳥羽,籌辦對京都構成包抄。倒幕派當即構造氣力最強的長州藩和薩摩藩分兵禦敵。當時的倒幕甲士數隻要幕府軍的三分之一,但是他們設備精美,士氣昂揚,並且還遭到百姓的擁戴和支撐。

佩裡武力叩關,使得德川幕府突破常例,問政於京都的孝明天皇,這一行動不但進步了天皇的職位,也透暴露日趨式微的幕府統治正在慢慢落空本身的權威。跟著大量攘夷派人士堆積到京都天皇的麾下,其對峙的“攘夷論”看法與本來就在京都占有統治職位的“尊王”思惟相互融會,構成了儘忠天皇,擯除外夷的“尊王攘夷”思惟。

為了不在兩邊之間形成更大的對峙,也為了獲得權力的均衡,幕府實施了所謂的“公武合體”。“公武合體”實際上是幕府和天皇相互讓步的產品,由此,本來支撐“攘夷”的孝明天皇也轉而支撐“公武合體派”,並將本身的mm和宮嫁給了幕府的第十四代將軍德川家茂。天皇朝廷但願以這類體例使“公武合體”得以穩固,天皇的權威也能是以加強。但是天皇的行動讓一部分“尊王攘夷派”非常不睬解,他們紛繁表示反對天皇與幕府結合。

“尊王攘夷派”的這一行動惹怒了幕府,從1858年10月到1859年的春季,幕府對京都的“尊王攘夷派”誌士停止了大範圍的抓捕,吉田鬆陰、橋本左內、賴三樹三郎等魁輔弼繼被暗害,作為支撐者的藩主也被放逐或關押,其他受此連累的百餘人均被判刑,這一事件被稱為“安政大獄”。“尊王攘夷”遭到嚴峻波折。

固然京都的“尊王攘夷派”遭到擯除,但是處所強藩的“尊王攘夷”還是如火如荼。長州藩和薩摩藩是處所“尊王攘夷”的中間,他們擯除了幕府派駐本地的官員,對美、英等國的船隻和職員停止炮擊和殛斃。這一行動引發了西方列強的不滿,美、英、法、荷等四國對長州藩和薩摩藩停止了峻厲的抨擊,迫使兩藩屈就,並要求補償戰役喪失。而此時,對“尊王攘夷”愈演愈烈的長州藩和薩摩藩激烈不滿的幕府也策動了對兩藩的征討。在內乏外攻之下,長州藩和薩摩藩隻好向幕府屈就,保守權勢重新把握藩政,“尊王攘夷”誌士被迫流亡。

為了替死去的誌士報仇,水戶、薩摩兩藩的“攘夷派”誌士在1860年3月24日建議了一次暗害行動。他們的目標就是形成“安政大獄”的幕後黑手井伊直弼。這一每天空飄著細細的白雪,17個水戶藩誌士人和1個薩摩藩誌士埋伏在井伊直弼宅邸四周的櫻田門,乘機行刺。當井伊直弼乘坐寵兒由60人構成的保護隊從家中出來時,誌士們策動了突襲。固然井伊直弼的保護在人數上占有上風,但因事出俄然,保護一時冇有反應過來,誌士們操縱這一機會,接連砍翻幾名保護,直接衝到寵兒裡,砍下井伊直弼的首級,然後四散竄匿。這一過程中,有幾名誌士前後被砍成重傷,後切腹他殺而死。有8人帶傷向官府自首,2人在流亡途中被幕府抓捕,1人於流亡兩年後他殺,隻要2人在流亡後得享餘年。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