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讀懂日本史_專題 藝伎春秋(二)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1877年,木戶孝允因病歸天,幾鬆削髮爲尼,在木戶孝允墓地點的香院隱居,與木戶孝允墓相伴至1886年歸天。真可謂生前磨難,身後長守。

跟著天皇把握措置對外事件的統統權力,一些本來對幕府就心存不滿的各地軍人紛繁來到京都,明著幫忙天皇出運營策對於本國人,公開裡卻在策劃著如何打倒幕府。冇多久,幕府逐步感遭到了來自軍人階層的威脅,因而很快加強了對京都的鑒戒,派出軍人暗害那些反對本身的倒幕軍人。跟著兩派權勢的爭鬥,本來不問世事的藝伎也插手此中,分為“佐幕”藝伎和“尊王”藝伎。

除了幫忙尊王派撤除幕府軍人,君尾還多次救過被幕府軍人追殺的尊王派軍人。此中最馳名的就是厥後被稱為“明治維新三傑”之一的木戶孝允。1864年8月18日,尊王派軍人籌辦從京都奪迴天皇。但是行動被幕府發覺,他們加強了京都的防衛力量,尊王派因寡不敵眾,行動失利,大部分尊王軍人不是戰死就是切腹他殺,隻要包含木戶孝允在內的極少數人有幸逃脫。這件事情就是日本汗青上馳名的“禁門之變”。

1854年,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佩裡帶領艦隊,用堅船利炮翻開了日本封閉了240多年的國門,而後,西洋各國紛繁在日本建立本身的領事館。德川幕府的軟弱引發了各地領國的不滿,為了轉移衝突,幕府將交際權力交給了當時的孝明天皇,讓其與本國人談判,詭計將天皇推向風口浪尖,本身坐收漁翁之利。然後令幕府冇有想到的是,看似奇妙的一招,到頭來倒是搬起石頭砸了本身的腳,終究斷送了本身的統治。

藝伎雖為強大女子,但其看似孱羸的身軀裡卻也埋冇著剛毅和勇敢,在身份製期間,隻要她們纔有勇氣對隨時可取人道命的軍人揭示本身的傲慢,手執利刃的軍人對此也冇有涓滴脾氣;而在明治維新前的“尊王攘夷”活動中,一些頗具俠氣的藝伎又在此中扮演著首要的角色,歸納了一出又一出驚險刺激的人生大戲。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