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已年屆五旬的盧思道,早在兩年後的開皇三年就歸天了,是夜宴諸人中走的最早的。與他年紀差未幾的顏之推與陸爽同死於開皇十一年、魏澹受隋文帝命寫完《魏史》後不久也去世了。性風趣、善諷詠的李若亦在那前後死去。劉臻卒於三年前的開皇十八年。辛德源跟從蜀王楊秀去了蜀地,已經好久不通訊息,不知存亡(實際上能夠也已經死了)。還在的兩人:薛道衡正在朝中得寵,把握樞要,太子諸王爭與交友,申明一時無兩,恐怕早就忘了陸詞這倒了黴的故舊之子了。蕭該則已成學術權威,奉詔與何妥一起正定經史,成果兩人各執己見,書久不成,為文帝所譴,但仍然開班講學,著書立說,弟子如雲,名動京師。
“他們或者已經走入了汗青,或者還引領著期間,隻要我,渾渾噩噩已到了他們當年的年紀,卻一事無成、一事無成……”
但是其間或有疑問不懂的處所,敝居鄉裡,竟不曉得與誰參議……死者在天上悄悄看著他,生者在殿堂上早已健忘了他。
而這幾位客人也是鼎鼎大名,顏之推、盧思道、薛道衡不消說了,今後在中國的文明和學術史上他們將是這一期間的代表人物。劉臻於《隋書文學傳》居首,以精研兩漢書時稱“漢聖”。蕭該見《隋書儒林傳》,出身蕭梁帝胄,與顏之推一起在江陵陷冇後流落北方(分歧的是他直接退隱北周,而顏之推則東逃北齊,多遭了一場滅國左衽之事)。魏澹、辛德源在後代與仆人陸爽於隋書同傳,他們的遭受也非常類似,都曾退隱北齊為文學之臣,周滅齊後被征入關中。李若出身頓丘李氏,父祖世代以文學名,他本人少年聰慧,北齊時即以文采與崔儦並有聲鄴下,時稱“京師灼灼,崔儦李若”。
這時候,魏澹俄然對陪侍一旁的陸爽之子陸詞(字法言)說道:“小子,你看我們在此論難音韻,疑處悉儘,你何不記錄下來,天下之正音,我數人定則定矣”。陸詞時年約莫方纔二十歲,在席間是插不上嘴的,他忙取來紙筆,就著燭光,將世人會商的要點一一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