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陶埏:《老子》:“埏填覺得器。”《荀子.性惡》:“夫陶人埏埴而生瓦,但是瓦埴豈陶人之性也哉。”陶:製瓦器。埏:以水和泥。
⑨陶長:掌管磚窯的頭子。
凡瓷器經畫過釉以後,裝入匣缽(裝時手拿微重,後日燒出即成坳口,不複周正)。缽以粗泥造,此中一泥餅托一器,底空處以沙實之。大器一匣裝一個,小器十餘共一匣缽。缽佳者裝燒十餘度,劣者一二次即壞。凡匣缽裝器入窯,然後舉火。其窯上空十二圓眼,名曰天窗。火以十二時候為足。先發門火十個時,火力從下攻上,然後天窗擲柴燒兩時,火力從上透下。器在火中其軟如綿絮,以鐵叉取一,以驗火候之足。辨認真足,然後絕薪止火。總計一坯工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此中微細節目尚不能儘也。
③承平府:今安徽當塗。
白瓷附:青瓷
【原文】
宋子曰:水火既濟而土合②。萬室之國,日勤千人而不敷③,民用亦繁矣哉。上棟下室以避風雨,而瓴建④焉。王公設險以守其國,而城垣雉堞⑤,寇來不成上矣。泥甕堅而醴酒欲清,瓦登⑥潔而醯醢⑦以薦。商周之際,俎豆⑧以木為之,毋亦質重之思耶⑨。後代方土效靈,野生表異,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⑩之象焉。掩映幾筵,文明可掬,豈終固哉?
⑤厚積其泥:其器以外壁多用陶泥加厚。
⑩素肌、玉骨:此描述瓷器之潔白。
【原文】
③傾跌過一缸:傾斜而使缸水入另一缸。
瓷器坯子顛末畫彩和上釉以後,裝入匣缽(裝時如果用力稍重,燒出的瓷器就會凸起變形),匣缽是用粗泥形成的,此中每一個泥餅托住另一個瓷坯,底下空的部分用沙子填實。大件的瓷坯一個匣缽隻能裝一個,小件的瓷坯一個匣缽能夠裝十幾個。好的匣缽能夠裝燒十幾次,差的匣缽用一兩次就壞了。把裝滿瓷坯的匣缽放入窯後,就開端燃燒燒窯。窯頂有十二個圓孔,這叫做天窗。燒二十四個小時火候就足了。先從窯門生機燒二十個小時,火力從下向上攻,然後從天窗丟進柴火入窯燒四個小時,火力從上往下透。瓷器在高溫烈火中軟得會像棉絮一樣,用鐵叉取出一個樣品用以查驗火候是否已經充足。火候已足了就應當停止燒窯了,合計造一個瓷杯所費的工夫,要顛末七十二道工序才氣完成,此中很多細節還冇有計算在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