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黍、稷、粟、粱、麻、菽
攻麥
凡稻米既篩以後,入臼而舂,臼亦兩種。八口以上之家掘地藏石臼其上,臼量大者容五鬥,小者半之。橫木交叉碓頭(碓嘴治鐵為之,用醋滓合上),足踏其末而舂之。不及則粗,過分則粉③,精糧今後出焉。晨炊無多者,斷木為手杵,其臼或木或石以受舂也。既舂今後,皮膜成粉,名曰細糠,以供犬豕之豢。荒歉之歲,人亦可食也。細糠隨電扇播揚分去,則膜塵淨儘而粹精見矣。
碾則是用石頭砌成的,碾盤和轉輪都是用石頭做的。用牛犢或馬駒來拉碾都能夠,隨人自便。一頭牛乾一天的勞動量,相稱於五小我一天的勞動量,但是要碾的稻穀必須是曬得很枯燥的,略微潮濕一點兒,米就細碎了。
凡磨石有兩種,麵品由石而分。江南少粹白上麵者,以石懷沙滓,相磨發熱,則其麩並破,故黑額摻雜麪中,無從羅去也。江北石性冷膩,而產於池郡之九華山①者美更甚。以此石製磨,石不發熱,其麩壓至扁秕之極不破,則黑疵一毫不入,而麵成至白也。凡江南磨二旬日即斷齒,江北者經半載方斷。南磨破麩得麵百斤,北磨隻得八十斤,故上麵之值增十之二,然麪筋、小粉皆從彼磨出,則衡數已足,得值更多焉。
小米是如許加工的:揚淨後獲得實粒,舂後獲得小米,磨後獲得小米粉。撤除風揚、車扇兩法外,另有一種簸法。簸法是用蔑條編成圓盤,把穀子鋪在上麵,均勻地揚簸。輕的揚到前麵,就從箕口丟棄地下。重的留在前麵,那就是飽滿的實粒了。小米加工用的舂、磨、揚、播等東西,已經臚陳於《攻稻》《攻麥》兩節中。隻是小碾這個東西,在《攻稻》《攻麥》兩章節冇有談到。北方加工小米,在家裡安設一個石墩,中間高,四邊低,邊沿不開槽。碾石是長圓形的,彷彿牛拉的石滾子,兩端插上木柄。碾時,把穀子鋪在墩上,婦女兩人麵劈麵,相互用手交代碾柄來碾壓。米落到碾的邊沿時,就順手用小掃帚掃出來。家裡有了這類東西,就用不著杵臼了。
穀物收成後,比如稻與麥,並非直接便能夠食用,稻穀有殼,而麥粒有皮,真正可食用的是殼內裡的東西。若非當代的先人發明瞭取出白米與磨麪粉的加工技術,我們明天就不會享遭到香噴噴的白米飯和各式百般的麪食。本章的首要內容是水稻、小麥的收割、脫粒以及加工成白米與麥粉的技術和相乾東西,還大要報告了其他穀物的加工。(未完待續。)(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