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應星在記錄鍊鋼時說,先把打成薄片的熟鐵捆起來放入爐中,上麵放生鐵,再用塗泥草鞋蓋頂,爐溫降低後,生鐵水能自上而下地均勻滲到熟鐵中去,取出來鍛打。再煉再鍛就會成為好鋼。這類體例比南北朝期間呈現的“灌鋼”技術更先進,能夠均勻地滲碳和更充分地脫去雜質。與宋朝的鍊鋼技術比擬,也有獨到之處:不消泥封,而用塗泥草鞋蓋上,使生鐵在複原氛圍下逐步熔化,使大部分火焰反射入爐內,進步爐溫。因為不是把生鐵塊嵌在盤繞的熟鐵條中,而是放在捆緊的熟鐵薄片上,用生鐵含碳高、熔點低的特性,使生鐵液均勻灌在熟鐵片夾縫中,增加生熟鐵的打仗麵,便於均勻滲碳,這是我國灌鋼法的一大改進,這類改進的用生鐵及熟鐵合煉成鋼的設備道理,成為近代馬丁爐的鼻祖。宋應星最早、最詳細地記錄了鋅的提煉技術。他還供應了一幅最早的提鍊金屬鋅的出產過程圖。
第20首嘲笑桐鄉近宦:
第39首:
魏忠賢,崔呈秀從1621年以來把持朝政,弄得國破民窮,激起公憤。1627年8月,明熹宗朱由校身後,其弟朱由檢即位。朱由檢常日就曉得魏忠賢的罪過,即位後,魏黨自危。11月,朱由檢安設魏忠賢在鳳陽。這時奏劾魏黨罪過的官員越來越多,魏忠賢曉得後,在阜城旅店中投繯自縊,同月崔呈秀也自縊。以是說:“投繯旅店疾如風”。“官高經略師徒喪”句,指1619年遼瀋之戰中喪師失地而被下獄正法的遼東經略楊鎬。楊鎬敗後,朝官們推舉熊廷弼為經略,但熊廷弼督師時多次遭到閹黨王化貞的粉碎,廣寧之役又告得勝,朝廷遂屈殺了熊廷弼。
陳弘緒《石莊集》中的《屯田議》《鹽法議》和《水利議》等,與宋應星在《野議》中的一些觀點非常附近。陳弘緒和桐城方以香(1611—1671),江西薑日廣,劉同升等人都是明末的“複社”成員。宋應星和薑日廣既是親戚,又是朋友。薑日廣字居之,號燕及,江西新建人。1615年和宋應星同榜落第,1619年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人,進編修。1626年和給事中王夢尹一起出使朝鮮,不收受朝鮮的奉送,返來後還向朝廷彙報外洋的環境,有八件事對軍國大事有效,大多被采取。魏忠賢因為薑日廣是東林黨人,把他罷官。1628年,朝廷以右中允官職重新起用,官至吏部右侍郎,後降職為南京太常卿,稱病回家。1642年又被薦舉為詹事,賣力南京翰林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