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還是女生的!氣煞我也!_《天工開物 附錄 宋應星的哲學思想》譯文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宋應星在《論氣》一書中提出其有關萬物本原及本質的“形氣論”。他提出了“盈六合皆氣也”(《氣聲》)的哲學命題。這類氣“把之無質,即之有象,遍滿閻浮界中(充滿宇宙當中)”(《水塵二》),氣外在理、無道、偶然。這與宋儒陸九淵(1139—1192)所說“塞宇宙一理耳”(《象山選集》卷12),恰好是截然相反的提法。宋應星又指出:“六合間非形即氣,非氣即形。由氣而化形,形複返於氣,百姓日習而不知也。初由氣化形,人見之,卒由形化氣,人不見者,草木與生人、禽獸、蟲魚之類是也。“這就是說,充滿宇宙之間的都是氣或元氣,這類氣本無形,但離開其原始狀況後便有了形象。由氣竄改成人可見到的形體,便是草木、蟲魚、禽獸等萬物,但萬物最後又竄改成人不成見的氣,這個事理普通人習覺得常、卻不知其真正含義。可見宇宙萬物包含無生命和生命天然界的統統,究其最後的物質本原,都是由氣而竄改成的。既然“六合間非形即氣,非氣即形”,也就解除了主宰氣的所謂理或心的存在,換言之,宋應星否定了朱熹所說“無形而有理”的思惟。其次,他以為天然界中的統統竄改,從哲學的角度看不過是“由氣而化形、形複返於氣”的客觀過程,而不是像宋朝陸派楊簡所說:“六合[乃]我之六合,竄改[乃]我之竄改,非他物也。”(《慈湖遺書.已易》)統統這些都申明宋應星的形氣論是唯物主義的一元論。

氣→水、火→土、金、木→萬物

這是說將土內所含的青石(石灰石)用火燃燒,便獲得石灰,石灰再與水共同利用,便長時不壞。《冶鑄》章稱:“夫金之生也,以土為母,及其形而功效於世也。”將土中所含金屬礦石以爐火冶煉便獲得金屬,通過鍛造使其成為器形而功效於世,但鍛造亦需“媒合水火”。《錘鍛.冶鐵》雲:“凡熟鐵、鋼鐵已經爐錘,水火未濟,其質未堅。乘其出火之時,入淨水淬之,名曰健鋼、健鐵。”當金屬製出後再燒紅錘鍛,因為水火未互動感化,其質仍不堅。乘出火之時入水淬之,方成健器。借水火與土(包含土中礦石成分)相互感化,便獲得陶器、瓷器、礬石、硫黃、砒霜、石灰、金、銀、銅、鐵、錫、鉛、鋅等金屬;再通過水火與成形之金互動感化便獲得銅鋅合金、銅鎳合金、銅錫合金,各種百般的鍛造器型如鐘、鼎、鍋、鏡、貨幣以及鍛造器型如刀斧、鋤、錞、錐、鋸、刨、鑿、錨、針、樂器等。同理,亦可製得食鹽、磚瓦、銀硃、火藥、火器等物。這些都是無生命天然界的千萬種無形之物,供百姓日用甚繁,而究其本原都是由元氣顛末水火、土、金的互動感化及氣→亦氣亦形→形這些物質層次而天生的。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