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令皮特地想不到,構和前卻先談起了皮特說到的,能請來1個團的德意誌人的話題。
德意誌人鬆散、呆板,但聽話,毫不會叛變背叛。可否英勇地作戰,這要看利用者的程度,以是暢鵬敢用。
“練習體例按我們本身的練習綱領,軍事技術臨時按德意誌的,但這些曉得了我們新式練習體例的德意誌人,10年內不準分開中原。”
在鄒圩和賓州境內,辛報國和覃連雄都派了穿便衣的士官和賓州駐軍兵士武裝扼守,活動者、非報名者和商販,不準前去招兵地點的周家巷子和賓州駐軍招兵處。
這譚明浩真是貪財、昏庸之極,底子不想這覃連雄不過幾百人的駐守營,招1000人來乾甚麼,他姐夫陸廷榮也冇有給那麼多個名額體例的軍餉啊!
這要安插招兵又要及時調劑各團的體例,下達任命、變更號令;即要為停止練習和培訓的職員作調配,又要構造人手、工人、工匠擴大練習中間的範圍和容量。幸虧辛燦、辛武都很得力,他們采納老兵帶新兵的體例,由本來兩個大隊的官兵,帶領新兵練習的同時展開虎帳扶植,才讓辛報國不至於焦頭爛額。
至於這麼多量量的軍器運輸雖不輕易,按之前的體例,留下買路錢,包裝成糧食布匹,海運換江船,夜早晨岸、早晨趕路,前次那三個團的設備不也是如此,請本地幫派運來。
果不其然,以鄒圩保安司傑出的名譽,使得兵員源源不竭地湧來,近7000人的體例敏捷獲得滿足,但賓州地區的青丁壯幾近被招空。
皮特接到覃連雄派人從邕城收回的電報,屁顛屁顛的來到暢鵬麵前,果然快意當上了德意誌羊城洋行總經理的他,帶來了鄒圩最需求的人,10名軍事教官、3名炮兵教官、2名通訊教官、3名製造兵器方麵的工程師、12名初級技工和3名翻譯,他們全都是德意誌人。
歇息一晚,大師各自去忙、去籌辦。暢鵬又安逸了!
2個整編師及3個炮虎帳,不但要德製、還要目前西歐最新設備軍隊的各式兵器彈藥、野戰炮、榴彈炮和設備,外加一套年產1000萬發槍彈的出產線,暢鵬與皮特以550萬大洋成交。
他算了筆帳:3000人每月15000大洋,一年18萬,加上軍官的補助5萬,一年23萬大洋;兵器設備約30萬大洋;一共53萬大洋,不算貴。好!咱建立一個德意誌軍團,一個隻需求適應性練習就能兵戈的、民國絕無獨一的一個雇傭兵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