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瞭解的經濟問題(財經郎眼03)_第17章 大學的危機(2)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王牧笛:不能一味地逢迎。

郎鹹平:並且我看到小門生拿的阿誰書包比我的行李箱還重呢。

閆肖鋒:剛纔說這個傳授老闆化,實際上我感覺這內裡說的一個究竟是,現在傳授的支出內裡,課題經費占了他支出的大部分。

王牧笛:馬克思當年的名言――思疑統統。而現在大黌舍園裡風行的一個文明叫規訓文明,傳授被校長規訓,然後青年門生被教員規訓,相互的規訓就導致現在大學的怪近況。但現在又有一個題目,剛纔聊到宦海文明侵入大學――大學衙門化,現在市場文明也進入了大學,就是傳授不端莊做事了――傳授老闆化,有多少傳授在內裡有公司。

閆肖鋒:就是把知識從這個處所倒到另一個處所,然後像我們一樣進入媒體,把本身的名聲最大化。像易中天也曾經說過一句話:“如果如果2000多年前的孔子來到我們這個傳媒社會的話,他也不會回絕上電視的,也會上《百家講壇》的,這是一個趨勢。”但是我感覺更首要的是,知識分子的知己不能因為這類市場化、官僚化而消逝。

郎鹹平:你要曉得,在美國高校看你的科技文獻,不是看數量,而是看你的論文援引率有多少,也就是你頒發完這篇論文以後,彆人寫論文的時候參考了幾次。那是非常標準的,像我的論文有多少援引,每篇都有統計的。我們對諾貝爾獎的瞭解是不敷的,它實在就是要找到在某個專業學科內裡第一個提出某個新觀點的人。這個觀點是你先提出來的,拿諾貝爾獎的纔會是你。

閆肖鋒:原創性。

王牧笛:現在網友還在問,郎傳授為甚麼拿不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對學術的信任任務

閆肖鋒:比來另有一個很諷刺的征象就是,在中海本地學漢語的這些門生竟然比不過在美國粹漢語的門生,因為教誨體例分歧,中國事背語法、背偏旁。

閆肖鋒:美國事從語感、從對話上來練習。

郎鹹平:走過這10多年以後是甚麼成果呢?大門生畢業後根基賦閒。為甚麼呢?因為教改的本質錯了。當初教改成甚麼會鞭策呢?簡樸地講,就因為看到美國大門生比例特彆高,我們本身的大門生比例很低,以是我們看到這個大要征象就以為,必然是美國透過人力本錢的投入培養了一個繁華的美國。那我們就想是不是我們把大學擴招以後,培養出更多的大門生,我們也能夠像美國一樣的強大呢?但題目是,我們就冇有搞清楚本質的題目,不曉得如何透過征象看本質。我叨教你,你知不曉得為甚麼美國需求這麼多大門生?就是以財產合作而言,中國事乾嗎的?中國事製造。那美國人乾嗎呢?美國人就是做除製造以外的其他統統環節,真正需求大門生的是那些環節,製造是不需求大門生的。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