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故事是榮毅仁的故事。榮家在1949年之前和當局的乾係很遠,根基上是純民營企業,靠市場在內裡折騰。抗戰的時候,很多企業都內遷,榮家的一部分企業遷到了重慶。他家的企業也做得很大,進入了銀行等金融範疇。抗戰以後,百姓當局培植榮家,當時候金融業是國進民退,他家在銀行的股分都被國有本錢擠出去了,江湖上的人乃至綁票榮家的人。以是,榮家對這箇舊政權很仇恨,很不對勁。1949年今後,作為榮家的第二代,榮毅仁決然從外洋返來,和新政權建立了乾係。1956年,他帶頭把本身的資產捐出去,做了上海市副市長。毛澤東讓他做典範,他就做了。“文革”之前,他是原紡織產業部副部長,“文革”期間,他被整得很慘,但他冇有牢騷。厥後,中信銀行開端創辦的時候,當局冇甚麼錢,榮毅仁就把當局發還給他的“文革”前的那些財產又捐了出來,拿去辦了中信,也冇算股分。成心機的是,在他歸天的那一年,《福布斯》表露他的兒子榮智健榮登中國富豪榜榜首。他和當局結了兩代人的緣,榮智健在亞洲金融風暴時碰到困難,當局給了他很大的支撐。
第二種是通過本錢市場、上市公司、公開市場獲得資本。如果股票市場不好,有各種忌諱,比如不讓你發股票,那你也得不到資本。
第三種體例是私家之間的相互幫忙。比如朋友之間有困難,你找我,我找你,這也是一種獲得資本的體例。
第二方麵的題目,和民企的乾係,就是你究竟是做百分之百的私家公司還是有一些股分插手。如果有股東,你究竟占多少股分公道,是51%、60%還是30%、20%?我信賴大師會常常去算。如果公司非常贏利,那你能夠悔怨本身的股分太少。如果公司不贏利,那你能夠又嫌本身的股分太多,當時如果有彆人來一起分擔分擔就好了。人生有三件事情是永久算不出來的:第一,一輩子賺多少錢算不出來。我能夠和大師打個賭,如果讓你說你20年今後能賺多少錢,你永久也說不對,因為我們算不出來。第二,將來有多少幸運和痛苦算不出來。第三,甚麼時候、以甚麼體例結束生命算不出來。固然這三件事算不出來,但前兩件事我們每天都在算。男人愛算第一件事,女人愛算第二件事。男人總在算要賺多少錢,女人總在算要有多少幸運,但都算不準。第三件事我們現在不算,將來到了病院,大夫跟我們一起算。以是,人們老是很糾結。那麼,到底你占多少股分公道呢?第一,要考慮好處的題目;第二,要考慮管理的題目。比如,如果你占51%,那你乃至能夠讓董事會變成一種情勢。但如果你占20%,那你就老得開董事會,因為你得和董事們籌議。這也牽涉到公司如何管、如何治的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