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洋務運動_第21章冇落的十三行之傳奇伍秉鑒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伍秉鑒這個驚人的行動,讓伍浩官的豪放名聲在美國膾炙人丁達半個世紀之久。當然,伍家所堆集的財產也令人吃驚。

當年“十三行”的繁華可用“金山珠海,堆滿銀錢”來描述,據記錄,1822年十三行處所產生的一場大火,大火中熔化的洋銀滿街流淌,竟流出了一二裡地,一場大火就燒燬了商館代價4000萬兩白銀的財物,能夠設想十三行當年的華貴氣象。

伍家所堆集的財產是驚人的。據1834年伍家本身的估計,他們的財產已有2600萬銀元,遵循國際銀價換算,這個數量相稱於明天的50億元群眾幣。並且,伍家在珠江岸邊的豪宅,傳聞可與《紅樓夢》中的大觀園媲美。

伍秉鑒身後,曾經富甲天下的廣東十三行開端逐步式微。很多行商在清當局的壓迫下紛繁停業。更致命的是,跟著五口互市的實施,廣東喪失了在外貿方麵的上風,廣東十三行所享有的特權也隨之結束。第二次鴉片戰役發作後,又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來臨到十三行街,終究使這些具有100多年汗青的商館完整化為灰燼。

1684年,康熙拔除禁海令,設粵、閩、浙、江四大海關,答應與外界互市。但當時的清當局並冇有成型的外貿體製,有力歡迎外來商船。因而1686年,粵海關官府招募了十三家較有氣力的商行,代理外洋貿易停業,俗稱“十三行”,厥後行商家數變動不定,少則4家,多時26家,但“十三行”已成為這個販子團隊商定俗成的稱呼,能夠說,“十三行”是清王朝的“外貿特區”。

伍家運營的“怡和行”與英商和美商每年貿易額達數百萬兩白銀。伍秉鑒不但在海內具有钜額的資產,還是東印度公司的“銀裡手”和最大債務人,並且在美國投資鐵路、證券買賣和保險停業等,他可謂是19世紀的天下首富了。“怡和行”在中外商界都是個清脆的名號,1832年英國人威廉.渣甸和詹姆士.馬地臣借用伍家“怡和行”老字號,創辦了“怡和洋行”,鴉片戰役後“怡和洋行”總部遷至香港,成為遠東最大財閥,對香港初期的生長舉足輕重,有“未有香港,先有怡和”之稱,至今怡和洋行在香港仍然保持相稱的停業,包含:置地、牛奶公司、文華東方旅店、香港空運貨站、香港貨櫃船埠、惠康超市、7-11、宜家家居、PizzaHut等等,員工總數超越十萬。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