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都江這一稱呼的來源,《蜀水考》說:“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檢江的另一種稱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檢江,它們的上遊,就是都江堰內江分流的柏條河和走馬河。《括地誌》說:“都江即成都江”。從宋朝開端,把全部都江堰水利體係的工程概括起來,叫都江堰,才較為精確地代表了全部水利工程體係,一向相沿至今。
為了觀察和節製內江水量,李冰又雕鏤了三個石樁人像,放於水中,以“枯水不淹足,大水不過肩”來肯定水位。還鑿製石馬置於江心,以此作為每年最小水量時淘灘的標準。
寶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後,固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感化,但因江東陣勢較高,江水難以流入寶瓶口,為了使岷江水能夠順利東流且保持必然的流量,並充分闡揚寶瓶口的分洪和灌溉感化,修建者李冰在開鑿完寶瓶口今後,又決定在岷江中構築分水堰,將江水分為兩支:一支順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寶瓶口。因為分水堰前端的形狀彷彿一條魚的頭部,以是被稱為“魚嘴”。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為蜀郡守。李冰在前人治水的根本上,依托本地群眾大眾,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縣,建成了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