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見錦帛上開首便是“《罪己討逆詔》,詔曰:“朕以幼衝,阿諛洪業,不能宣流風化,而感逆陰陽,至令百姓饑荒,更相啖食,天下狼籍,逆賊並起。永懷悼歎,若附淵水。咎在朕助不逮,諸勳爵後嗣為禍天下,禍亂百姓。冀州袁紹,四世勳爵後嗣,世受皇恩,而不思忠事,前有外藩勤王之亂,後有聚眾剿襲西都之逆,背叛罪過,世所周知,乃世之逆賊也。譙縣曹操,其祖曹騰,先帝內侍,恩寵昌隆,然厥後嗣無德,率眾附逆,為虎作倀,助紂為虐,亦國之逆賊也。涿郡劉備,織蓆販履之徒,謊話貴胄,遊走東西,為禍南北呂布違逆袁術禍亂江淮孫策豺狼之徒”
是以,公孫瓚拿著聖旨的那一刻,心中波瀾起伏,患得患失,委決不下
這道聖旨與其他諸侯接到的竹簡大不不異,這是一道錦帛諭旨,即天子劉協的親筆手書,也就是統統聖旨中的獨一一份真跡。
站在階下的閻象聞聲色變,急聲道:“主公為何大笑?此詔通篇大逆之言,圖謀不軌之心已是昭然若揭,李賊將此詔公佈天下,這是唯恐天下穩定哪!彆的,聖旨中透漏出李賊篡位自主的龐大野心,彷彿置漢室數百年基業於不顧,漢室江山已危在朝夕呀!”
縱觀這道聖旨當中,唯有四人不在聲討之列,反而予以嘉獎,加官進爵,位至三公或三公之上。其一,幽州公孫瓚,積年來抵抗北狄蠻夷,忠心可嘉,由前將軍擢升至衛將軍,賜爵薊鄉侯。其二,荊州劉表,保境安民,勸課農桑,物阜民豐,由征南將軍擢升至左將軍,假節,進爵襄陽侯。其三,益州劉璋,安撫南蠻,撫卹百姓,轄地盛平,擢升征南將軍,假節,進爵樂安侯。
正當中原大地烽煙四起之際,一道聖旨從長安傳出,顛末函穀關時被故意人謄寫上千份,遂由沿途商隊和細作帶入天下各州郡,並第一時候傳到各路諸侯手裡。
袁術聞聲後稍稍收斂笑聲,不覺得然道:“劉氏天下已傳四百餘年,氣數已儘,萬裡江山有能者居之,現在漢室已衰,天然會被彆人取而代之。我等盤據江淮,苦心運營州郡,厲兵秣馬,所圖不恰是這一天麼?天下大亂纔好啊,如果穩定,我等豈不是坐等工夫流逝,永無出頭之日嗎?”
這是劉備當著徐州一眾僚屬所說的話。但世人都不曉得的是。看完聖旨的劉備心中倒是另有一番策畫。固然聖旨中將他也包括在內,可他不但一點不活力,反而暗自竊喜。因為他預感到不久以後必有大事產生。並且是震驚天下的大事件,而這恰是他等候已久的絕好機會。一旦天下局勢大變,他便能夠順利成章地自領徐州牧,再不受任何人指責或詬病,屬於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再無停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