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傕輔政後的第一項政令便是西涼二州實施減賦養民之策。
太學和講武堂正式授學之前,李利親身訪問奉詔而來的兩百多位名流和一眾西涼將領,並在將軍府大擺筵席。席間,李利姿勢極低,表示得謙遜有禮,對蔡邕、孔融、鄭玄等當世大儒極其恭敬。即便是某些心中不憤的名流藉著酒勁出言諷刺挖苦,李利也涓滴不起火,始終笑容迎人,表示得極其寬大漂亮。
自從李傕入朝輔政以後,李利就很少上朝了,一門心機撲在籌建太學和講武堂上。而他的家眷一向住在郿鄔,冇有搬進長安城,而征西將軍府就是西涼軍的大本營,李玄、李儒和賈詡等人把家眷都搬進了將軍府或就近安家。以便於及時措置軍政事件。
彆的,李傕還命令鐵陀帳下的郡府兵除留下兩萬青壯將士守城以外,餘下三萬餘郡兵尋覓無主荒地,開墾屯田。各郡縣郡兵興建河渠,以供灌溉之用;修建驛道,疏浚長安與涼州的通道。
太學正式授學時,位於龍驤李府的講武堂一樣正式開學。院長由李利親身擔負,皇甫嵩、朱儁擔負副院長,王越擔負教務長,西涼軍主力戰營的各營統領和鐵陀、史阿、黃忠等人就是講武堂的教員。第一批門生除了一千多個十歲擺佈的孩子以外,還從西涼軍中抽選兩千多名隊率以上的中初級將領退學,他們直接跨過初、中兩個階段,直接進入為期三年的兵法學習和實戰練習。
李傕輔政後的施政行動,結果極其較著。詔令公佈後,短短一個多月時候,長安周邊的人丁劇增三倍,除躲進山野的百姓以外,來自彆的州郡的流民就多達十萬之眾。並且,外來人丁還在快速遞增,幾近每天都有中原各州郡的百姓進入長安,絡繹不斷。
李利對此反倒很安然。因為他曉得民氣這東西很首要,也很奇妙。爭霸天下決然不能落空民氣和百姓的支撐;但是。眼下西涼境內收取民氣並不是最首要的。得民氣不易,但失民氣卻很輕易。生逢亂世,群雄並起,民氣民意並不能擺佈天下大局,而真正能夠決定天下局勢的人,還是手握雄兵的氣力派諸侯。西涼境內誰纔是真正掌控者呢?隻如果明眼人都曉得。西涼二州乃至長安朝廷的實際掌權者,是他李利,而不是李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