驍騎_第135章 【挽狂瀾,兄弟驕雄】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不得不說,楊阜前麵彌補的這番話與之前所言截然分歧,彷彿三百六十度大轉彎,跨度極大。乍聽起來,讓人感受媒介不搭後語、前後衝突,但細細揣摩一番又感覺很有事理。關頭是,他說出了李利調派張飛參戰的真正企圖,這纔是最具壓服力的。這是因為李利的號令和企圖是不容置疑的,任何事都必須從命於李利的誌願,不然就行不通。

但是一旦牽涉到大將軍李暹,那麼麵前之事的性子便完整變了。固然周瑜是主公李利任命的全軍主帥,遵還是例,理應掌管全軍的生殺大權;但是大將軍李暹牽涉此中,無形地使得這件本來很簡樸的事情驀地變得龐大起來。

當他們走出大堂看到正在受刑的張飛之際,某些心明眼亮之人眼瞳中閃過一抹高深莫測的笑意。很明顯,他們已然看出了一些門道,起碼看得出此次當堂立威的不是周瑜,而是大將軍李暹。而周瑜所做的統統不過是逢場作戲,實際上他此番純粹是“陪太子讀書”,其目標便是替李暹在此次南征益州當中建立威望,並助其收伏張飛?

這些不經意間的細節,之前並冇有引發張飛的重視。或者說,他把本身對李利的痛恨全都轉嫁到了李暹身上,是以對李暹所做的統統並不承情,天然也體味不到實在李暹一向對他非常照顧。

但是他卻忘了,他不是一人吃飽百口不餓的“光棍兒”,並非孑然一身,他身後另有一百餘口家眷和族人。是以他本身腦袋一熱便把這些親人都拋之腦後,可惜的是他暴怒之下能夠忘懷這些人的存在,卻不代表彆人也會像他一樣健忘。恰好相反,彆人對他的處境記得清清楚楚,半晌未曾或忘。

在這一點上,張飛感受本身和李暹意氣相投,脾氣本性極其類似,很有相逢恨晚、一見仍舊之感。獨一分歧之處在於,李暹比他沉穩,辦事慎重,表麵木訥卻極具內秀,屬於典範的大智若愚。而這亦是張飛最為敬佩李暹之處。因為他常常節製不住本身的情感,暴躁易怒,動輒鞭撻軍士,乃至隨行親兵對他害怕如虎,底子不敢違逆他的號令,連說話都顫抖。

這是因為,固然張飛和關羽二人不懼一死,一千一萬個不肯意替李利賣力,但是有一個啟事促使他們不得不做出事與願違的決定。這就是,他們不但僅是為本身活著,在他們身後另有闔家老幼及族人上百口。不管如何說,這些人都是被他們扳連,才被集合起來送到長安,從而跟他們住在一起。是以他們縱有一死了之的大恐懼時令,卻不能對這些受連累的族人置之不睬,更不能棄之不顧,不管如何都要給這些人一個對勁的交代。這是人生活著的不得不麵對的實際題目。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