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主保重,花榮此去定不負所托!”
所謂船料,可不是直接從山林中砍下的細弱木料,而是需求一係列的龐大工序加工而成,全部過程需兩三年時候,是以緩急不成得。
當今金國已立,兵鋒直抵遼河,遼東之地已得大半,目睹著昔日的大遼已有日薄西山之勢,朝中藉機光複燕雲的呼聲日趨高漲。
卻本來不是燕雲之地有事,而是遼河以南的十餘處州府產生大饑荒,民削樹皮以食,乃至於易子而食,饑民之慘狀觸目驚心。
當初太祖為光複燕雲設“封樁庫”,太宗亦二次北伐,成果儘遭敗績,連趙匡義本人亦在北伐疆場上受了箭傷,終究因舊傷複發而崩殂,厥後神宗更是留下“複燕雲者王”的遺訓。
得西門慶知遇之恩,樂和自是經心全意為之馳驅奔走,活動西門慶同各地動靜聯絡之責,可謂關鍵。
對於西門慶而言,不計財賄人力,在最短的時候內打造出一支得用的海上強軍纔是關頭。今後非論是百口遠遁外洋,還是在這季世掙紮求存,都是斷斷缺不得的。
為體味決船料完善,一方麵西門慶令人前去四周登萊處州府彙集合適船料,用以對付麵前,畢竟此兩處軍州臨海,本地漁村很多,隻要捨得財賄,總能彙集到一些。另一方麵,在兩個月前,登州海軍的一艘千料大船已經本地路南下,帶著一船的財賄前去江南。西門慶下了死號令,此行務需求購得充足的合用船料,如果能夠,能夠在杭、明兩州浩繁船坊下訂單。
“遼東大亂,卻恰是我等取事之時,登州海軍馬上解纜,運糧北上!此行不求其他,但有良馬,非論多少,儘皆購來!”
對於此等利令智昏的國策,西門慶隻能心中哀歎,在其看來,這一趟出使獨一的好處或許就是給新建的登州海軍締造了一次海上熬煉的機遇,如果能夠因勢利導,將這條連接登州和遼東的海路探查明白,就是西門慶對於此次出使最大的期盼。
“海軍全員北上,朝廷赴金使臣趕來,若無舟船,豈不費事?”
鬥米能換女子二三人,百石糧食能引千人之爭戰。
樂和有如此經曆,自是因為西門慶從那《水滸傳》中知其性子聰明,現下身邊虎將很多,能夠夠辦些邃密活動的卻未幾,這樂和也算是人纔可貴。
僅信末這兩句話,便可見當今遼東一地局勢之混亂,生民之慘烈。
當今西門慶一眾部屬,大家皆有職銜,唯祝家三兄弟還隨在身邊,平常一應跑腿支應事件,儘皆使喚這三兄弟。這三兄弟自知技藝比不得花榮等人,辦事亦不敷純熟,此際隨在西門慶身邊倒也算得一番熬煉,今後自有出息,倒也不消過分操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