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金頂但是個大師趨之若鶩的景點,上麵有高大的十方普賢佛像,還能看到雲海、日出。為了能看到雲海日出,淩晨兩三點就有人上金頂搶位置了,四五點金頂的觀景台就已經擠滿了人,可見峨眉山的雲海日出有多麼的吸惹人。
報國寺,是峨眉山的入山第一座寺廟,始建於明萬積年間(1573—1619),原名會宗堂,清初遷建於此,順治九年重修;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天子取佛經“四恩四報”中“報國主恩”之意,禦題“報國寺”匾額,王藩手書;報國寺汗青上顛末數次補葺,寺院得以完整儲存。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而金頂的東側800米的陡崖(捐軀崖)和深澗。
宋時峨眉山首要道觀為峨眉觀。按《清一統誌》:“峨眉觀,在峨眉縣大峨山上,宋政和(1111-1118)中建。”《輿地紀勝》載,峨眉觀在峨眉縣南十五裡,為峨眉山“六寺一觀”之一。明人稱之為宋皇觀,如明朝《登峨山道裡紀》中載:“宋皇觀舊址,古有道紀堂,幽館彆室,合三百五十間。”峨嵋觀古刹雖範圍弘大,但峨眉玄門已呈現衰弱的跡象。峨眉所謂“六寺一觀”七座古刹中,玄門僅占其一。原唐朝玄門核心的牛心山天柱峰孫思邈故居於宋初時被高僧繼業三藏建立為牛心寺,孫思邈所遺丹鼎成為和尚鎮寺之寶。峨眉顛峰七寶台也於宋初被和尚用作修習禪定之所。玄門對峨眉核心腸區的失守,使其喪失了對峨眉山崇高空間的話語解釋權,峨眉山由“天真皇人論道之地”逐步演變成“普賢菩薩應化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