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雙夜二之統一_第一百一十章 紛爭(十)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一旁的墨者們都不由看向了吳心,卻見吳心不覺得意地微了微嘴角,說:“如你這般說法,難道也一樣在表達一種「癡人邏輯」嗎?所謂尚同,是指政令上必須從命君王的意誌,又非指小我的私事君王也要去乾與,如這般莫非不該該嗎?”

吳心不由一怔,旋即說:“我明白了;請恕吳或人冒昧,可否請中間擔負墨家巨擘之位,帶領墨家門徒尋覓中間所謂的真諦,吳或人願退位讓賢。”

我便說:“實在很簡樸,真正的事理是不會有縫隙的,隻如果有縫隙的事理,就不能稱之為真諦;如果你們遵守的真諦呈現了縫隙,就應要當機立斷將之丟棄,而後尋覓另一番真諦出來,直至找到冇有縫隙的真諦為止;所謂鳳凰涅槃,破而後立;不丟棄不幻滅,就不會有新的文明出世。”

吳心張了張嘴,一時候沉默無語。

吳心則說:“聖明的君王,又怎會讓臣子去作弊端的事情呢?你這難道又是「癡人邏輯」嗎?”

我又道:“說到尚同,這個就更冇有必然的需求了;你對事物有甚麼樣的認知,那是你的事情,我對事物有甚麼樣的認知,這又是我的事情;憑甚麼就能說你的認知必然比我的精確,我的認知必然不如你的精確呢?更何況,非論我對事物的認知精確與否,隻要與你冇有甚麼波折,與世人冇有甚麼波折,又有甚麼乾係嗎?”

我說:“你的這番說法,讓我俄然想起了儒家所倡導的孝道;孔子曾說,當父母犯下錯誤的時候,身為後代的理應明白指出,而不能明知是錯的還要去順服,不然就是不孝;但是,孝的本意就是順服的意義,不管父母是否有犯下錯誤,隻要身為後代的不去順服,那就是不孝;說到底,如許的事理實在不過就是在抵賴罷了;本身一開端提出的事理呈現了縫隙,就再找一個事理來將縫隙補上;莫非你覺得事理就跟衣服一樣,破了打個補丁便能夠接著穿了嗎?”

吳心便說:“既然如此,那我等墨者便隻好死守下去了。”

我說:“你們墨家不是最重視實際的嗎?這個題目你如何反過來問我了呢?”

吳心有些驚奇地看了看我,彷彿並冇有想到我會回絕他。旋即,他微了微嘴角,卻說:“真是抱愧,我們墨者最重視的是一個「義」字;承諾了彆人的事情,就必然要做到。”

固然從大要上看事理彷彿是如許的冇錯,但請不要忘了「物極必反」這句話。當你所破鈔的本錢降落到必然的程度時,所締造出的代價就會達到極限,若再要降落本錢的話,就必定會適得其反了。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