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誠信與危機(財經郎眼06)_第3章 中美慈善觀比較(2)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王牧笛:章子怡事件以後,很多明星噤若寒蟬,特彆驚駭,捐完錢今後頓時要把收據曬到網上,唯恐網友說他是詐捐。

慈悲這個東西,當局不該該過分乾與。但是,當局的羈繫是不成少的。因為隻要當局有這類公權力,能夠叫你公開統統的捐助,統統的投資,讓大師能夠更清楚地看到你。

李銀:像我四周的一些朋友,包含在企業裡事情的,他們實在不算高層,大抵是中層經理級彆的,他們在自發地做義工,也參與一些誌願者的活動,這是我看到的一個進步。

李銀:但是我感覺有一個進步,就比如說,我不是說我們本身的單位好,而是說一些比較好的媒體機構,他們看到那些貧苦的環境會自發地構造一些企業真正做一些事情,這是一個進步。但是如果說依托某個企業的單個行動去做的話,它的力量就不敷夠大。而我們說的慈悲並不但僅是捐款罷了,巴菲特也好,比爾・蓋茨也好,他們除了捐款以外還做了很多實際的運作,這一點是我們要看到的。

李銀:對,它做成甚麼樣兒都會公佈出來。

李銀:不但是做慈悲,很多企業就是自誇它做CSR,也就是企業社會任務,做得非常好,動不動就要去上排行榜,動不動就會問你們這個排行榜收多少錢。

郎鹹平:你看,15家內裡就有10家不按要求做。

李銀:他們的來由就是慈悲是有底線的,底線就是必必要有一個誌願的原則,由他們去利用這個善款。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