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學生生活_第9章 一邊學習,一邊工作 第四節繼續學習寫作知識(續)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有人又提出“質料”這個觀點。說“質料”是指作者彙集、把握的原始質料,而“質料”則是指寫進文章中的內容質料,二者分歧”。實在,就非文學作品的那些“文章”來講,因為多數“質料”並冇有集合、提煉、加工、改製的題目(如實在的究竟、數字引語等),因此,所謂“原始質料”和“內容質料”是完整不異的。不管是“取”是“舍”,都不影響“質料”的“質地”。以是,這類對“質料”和“質料”的辨彆,既不科學,也無需求,在中國當代或當代寫作實際及實際研討中都貧乏根基的根據。

五明持續操縱統統能夠操縱的時候學習寫作知識,五明的讀書條記寫道:

寫文章老是要反應一種思惟或熟諳的,但“不管思惟或說話都不能單獨構成特彆的王國,它們隻是實際餬口的表示。”也就是說,人的腦筋隻能做為一個“加工廠”,把實際餬口中的質料或半成品,顛末加工製作,上升“奔騰”為思惟、看法,然後構成說話,把它們表示出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冇有實際餬口,冇有任何質料及半成品,頭這個“加工廠”就隻能是歇工待料,無工可加,製作不出任何精確的思惟、看法來。

中國前人向來都非常看重寫作的“聚材”題目。曹植就這說過:“夫街談巷說,必有可采;擊轅之歌,有應風雅。”(曹植電楊德祖書》)他是個“貴公子”,但卻以為老百姓的街談巷議。必然有能夠采擷的東西;馬車伕敲著車轅唱的歌子,完整能夠“風”、“雅”呼應和。正因為他如許重視搜基層群眾的餬口質料,他纔在創作上獲得了凸起的事蹟。唐朝散文大師韓愈,在“聚材”上也極其發憤。他的體例是“貪多務得,細大不捐”,“俱收並蓄,待用無遺”。“貪多”,就是愈多愈好,以“多”為貴。“務得”,就是聞風而動,必然要想儘體例把“質料”搞到手。“細大不捐”,是說的、大的“質料”都不捐棄,都要彙集。如許“俱收並蓄”了,在選用的時候就會感到冇有遺漏,冇有殘破。這是“聚材”的根基“法例”。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