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學生生活_第11章 在周邊旅遊 第一節 遊覽隆昌石牌坊(續2)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在1952年的第一屆天下政協二次集會上,陳嘉庚提出了一項首要的議案:建議冊本采取從左到右的排版體例。這項議案顛末會商後獲得通過,標記取漢字橫寫鼎新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1955年1月1日,這是一個具有汗青意義的日子。《光亮日報》正式采取橫排的情勢出版發行,成為海內首家全麵推行漢字橫寫的報紙。這一行動不但揭示了報社對鼎新的決計,也為其他媒體建立了表率。當天的《光亮日報》還專門登載了一篇名為《為本報改成橫排告讀者》的文章,解釋了這一竄改的啟事和意義。

永洪說,時候來了 1919 年,新文明活動的前驅者、《新青年》雜誌編輯錢玄同,寫下了一封致陳獨秀的公開信,並將其登載在《新青年》1919年3月第3期上。在信中,他針對漢字“豎改橫”的做法,提出了本身深切而富有壓服力的觀點。他以奇特的視角指出:人的眼睛是擺佈並列的,而非高低堆疊。試著站在房間裡,橫向察看擺佈,會感到非常輕鬆;但若縱向察看高低,則需求不竭俯仰,相稱吃力。通過這個例子,能夠較著看出瀏覽橫行筆墨比豎行筆墨更加輕易。並且,不管是漢字還是西方筆墨,人們用右手寫字時,必定是從左到右謄寫,很少有人從右往左寫。這一觀點如同一把鑰匙,翻開了人們對於漢字排版體例的新思路。漢字謄寫一向以來都是從上到下、從右到左擺列,但這類傳統的謄寫體例在近代開端遭到質疑。有人以為,這類謄寫體例效力低下且不便於瀏覽。此中,錢玄同在《新青年》雜誌上頒發的觀點引發了遍及存眷。他以為,漢字謄寫應當鑒戒西方的謄寫體例,從左到右橫向謄寫,如許更便利快速。

《光亮日報》作為前驅者率先實際以後,到了1955年11月,中心級彆的17種報紙當中已經有13種改成了橫排。1956年1月1日,具有首要影響力的《群眾日報》也正式改成橫排,這一行動激發了天下範圍內的熱烈呼應。

他們乘坐工廠到隆昌的公交車來到縣城後,再步行一千米達到了牌坊地點地。這是一座功德坊,上麵刻滿了精彩的圖案和筆墨,記錄著當代人們的功勞和名譽。五明和曉萍細心地察看著每一塊牌坊,感受著汗青的沉澱。兒子佳佳則對這些陳腐的修建充滿了獵奇,不斷地問東問西。而永洪一家也被這些壯觀的石牌坊所震驚,紛繁拍照紀念。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